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共48分)
1.中国人取名很有讲究,一般而言,以字定辈者,都将这些辈份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份。你认为这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位
西汉
47位
唐
182位
两宋
121位
明
4位
清
0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3.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了地方王国的势力
C.有利于郡县制的推广 D.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4.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等待中正官评定品级 B.参加科举考试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7.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8.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9.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10.“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1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2.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1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1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5.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二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16.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某一年元旦新年献词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
C.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17.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制化
18.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互相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亚非会议 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1.2018年1月3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表示,两岸关系与“九二共识”是“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A.两岸直接“三通” B.“一个中国”原则
C.经济密切合作 D.“一国两制”构想
2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23.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小国寡民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2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维护贵族的利益
C. 维护平民的利益 D.是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25.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有段广为流传的唱词:“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物是这样离奇: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这反映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政治生活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两党制盛行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代议制完善
26.1952年杜鲁门总统命令商务部长将某些钢铁企业置于联邦政府的管制之下,不久,最高法院裁决杜鲁门发布的这一行政命令违宪。据材料可看出,美国
A.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B.总统无权签署上述行政命令
C.最高法院正常行使自身的权力
D.司法机关的权力高于行政权
2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28.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
29.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在《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主要表现为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铁幕演说
C.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3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3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32.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二、材料解析题(33题28分,34题24分,共52分)
33.(28分)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较之于封建专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进步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不能再左右国家。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历程。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和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特点。(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创造的新政体的名称和确立该政体的法律文件。(4分)指出德国“传统权力精英”巩固“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表现。(6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代议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
34.(24分)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10分)
(2)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
1—5 BBABB 6—10 DBBBB
11—15 DBADD 16—20 BADCC
21—25 BDABB 26—30 CDCAA
31—32 CA
二、材料解析题(33题28分,34题24分,共52分)
33.(1)主要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资产阶级政党制度。(6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王权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以革命为前提、以立法为主要手段;受经济水平制约;权力转移具有和平性、渐进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得)
(2)政体: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2分)法律文件:1787年宪法。(2分)
表现:规定皇帝大权独揽;规定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6分)
进步性: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4分,任答2点)
34.(1)图一:虎门销烟;(2分)图二: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2分)图三:抗日战争;(2分)图四: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2分)
共同主题:反抗外来侵略。(2分)
(2)斗争对象:由抗战时期的日本帝国主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4分)
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统治,挑起内战。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分)
影响: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