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素材(3课时,22+30+24张PPT,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素材(3课时,22+30+24张PPT,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7 19:35:25

文档简介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
在品读第二首古诗的同时,体会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而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1~2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整体感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读诗句,明诗意。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里。皇城里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间接写风的。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人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皇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两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全诗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两句写白昼,三、四两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呢?)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十九首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背景介绍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四、朗读
1.听录音,纠字音。
迢(tiáo)   擢(zhuó)   杼(zhù)   纤(xiān)
札(zhá)   脉脉(mò mò)
2.集体朗读。
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并注意节奏。
五、文本感悟
1.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探讨:请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赏析诗歌。
问题设计:为什么用“迢迢”来形容牵牛星?
问题设计:“河汉女”即为织女星,那为什么诗中不写“皎皎织女星”而要写为“皎皎河汉女”呢?
问题设计:“札札弄机杼”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手法角度: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泣涕零如雨
问题设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人用“迢迢”修饰牵牛星,用“皎皎”修饰织女星,那是否代表牵牛星不明亮,织女星不遥远呢?
2.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非常熟悉,那么这个故事引入我们教材中,有何目的和意义呢?(主题探究)
借写牛郎织女因遭王母娘娘阻隔不能相见的故事来写现实中因当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很多恩爱夫妻隔绝分离。借写天上的神话,表达人间的悲情,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联系背景)
六、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先来帮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古诗。)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生听读)
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生跟读)
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的内容。(描写了诗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地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大家都不愿意吧?请充分地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
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身处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发出怀人的思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的?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后两句诗。
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院中赏月。有些版本的诗题下有注云“时会琴客”,说明在中秋佳节,诗人是和良友相聚的。中秋之夜的重点还在于举头赏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时刻,全天下的人应该都在遥望着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只是,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呢?
六、课堂小结
1.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
2.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旨。
3.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加深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写出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 飞花 东风 柳斜      白昼
日暮 蜡烛 轻烟 侯家      夜晚
迢迢牵牛星
离愁别绪天上牛郎织女王母娘娘阻隔地上人间男女社会背景影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熟睡的鸦雀 伤感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凄清 思亲念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体验和感悟诗情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做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级特点,合作鉴赏诗文。高年级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摹景诗,选景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
[不足之处] 我不喜欢学生记住教参的诗句理解答案,也不喜欢学生借助手上的资料书去读背标准正确的诗句理解答案,因而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总是答案不客观,有时考试时也理解得不彻底,看来今后需要在古诗教学上灵活对待。
课件22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课时[前言] 寒食节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壹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通


诗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作者简介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风俗视频资料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貮“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品读古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品读古诗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品读古诗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品读古诗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品读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品读古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品读古诗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品读古诗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品读古诗叁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品读古诗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品读古诗课件24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三课时初 读 古 诗初读古诗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吃月饼 赏圆月初读古诗 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初读古诗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十五夜望月》这首诗。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初读古诗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初读古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初 步 把 握视频资料初读古诗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古诗解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古诗解析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古诗解析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古诗解析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古诗解析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古诗解析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古诗解析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古诗解析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视频资料课堂小结1.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地合理地发挥想
象,丰富诗歌的内有助于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
2.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
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旨。
3.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加深情感体验。课件30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二课时壹 今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视频资料貮 《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
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
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
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
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
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
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
《?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
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
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诗
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叁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背景介绍肆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tiáo) 擢(zhuó)
杼(zhù) 纤(xiān)
札(zhá) 一水间(jiàn)
脉脉(mò mò)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伍视频资料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两句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照成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 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
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
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