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藏 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真朗读课文,理解“咆哮、吞噬、开山鼻祖、优哉游哉”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与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方式查找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和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
1.齐读课文,画出你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板书。
脱缰 咆哮 吞噬 琼结
开山鼻祖 青面獠牙 优哉游哉
藏(zàng cáng) 哄(hōng hǒng hòng)
教师简单解释生字词。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3个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自由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8自然段到最后,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第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第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第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代代师传身授下去。)
2.自由读第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都象征了什么。
4.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8~14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第15、16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17自然段。
四、比较《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
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上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顺序。
从表达方法上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语言风格上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着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掉。再赏析文章,读一读课文,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的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课件26张PPT。第 四 课
藏 戏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课时目录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朗读品味导入新课01导入新课01导入新课01导入新课01导入新课01导入新课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01导入新课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01导入新课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初读课文02初读课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02初读课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02初读课文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02初读课文 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词语,画出不懂的生字词。02生字生词认读僧人 脱缰 ?咆哮??吞噬 ?琼结
响彻 王妃 演绎 哄堂大笑
开山鼻祖???青面獠牙??不一而足
优哉游哉? 一鼓一钹 一无所有02词语解释藏cáng 躲藏 藏书zàng 宝藏 藏族02词语解释哄hōng 哄传 哄堂大笑hòng 起哄 一哄而散hǒng 哄骗 欺哄02词语解释吞噬: ?
咆哮:
哄堂大笑:吃掉。也比喻侵占别人的财物化为己有。?
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02词语解释开山鼻祖:??
青面獠牙:?
不一而足: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形容面貌狰狞凶恶。
用以形容同类的事情很多,不可尽举。品读课文03品读课文课文共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03品读课文第1-3自然段:概括藏戏的特点。
第4-7自然段:藏戏的形成。
第8-20自然段:具体介绍藏戏特点。
第21自然段:总结并介绍藏戏的传承。03品读课文1-3自然段都是什么句子?
有什么作用?03品读课文 这三个自然段用三个反问句式形成排比,突出强调藏戏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用排比一气呵成,形成了强烈的气势,吸引读者。谢 谢 课件29张PPT。第四课藏戏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二课时第壹部分课文共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第1-3自然段:概括藏戏的特点。
第4-7自然段:藏戏的形成。
第8-20自然段:具体介绍藏戏特点。
第21自然段:总结并介绍藏戏的传承。1-3自然段都是什么句子?
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自然段用三个反问句式形成排比,突出强调藏戏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用排比一气呵成,形成了强烈的气势,吸引读者。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唐东杰布的故事你知道吗?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文中第4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第4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藏戏的三个特点,引出藏戏的来历以及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唐东杰布为什么要发誓架桥?
人们对唐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他实现了吗?怎样做的?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唐为什么药发誓架桥?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这句话把雅鲁藏布江的激流比喻成脱缰的野马,说明江水湍急,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简介歌颂了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 唐东杰布一无所有,人们认为他无法实现许下的宏愿。人们对唐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哄堂大笑 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他实现了吗?怎样做的?白色纯洁红色威严绿色柔顺黄色吉祥半黑半白两面三刀青面獠牙压抑恐怖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第貮部分 比较《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第叁部分总
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