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教案+素材(2课时,27+23张PPT,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教案+素材(2课时,27+23张PPT,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7 19:58:09

文档简介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课的“醋、燃”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与价值
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的课件。
2.歌曲《恭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体认读。
  (3)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或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
  独出心裁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悬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听乐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等,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来体会老北京处处悬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再读写腊八的部分,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总结全文
除夕是热闹的,家家灯火通宵,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老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和美丽。
教师小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个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中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关于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我注意语言的过渡,及时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大胆交流,在对话中不断感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攻破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儿,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没有学会整理资料,不知道怎样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课件27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课时01创设情境
揭示主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
春节吗?说说理由。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视


料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童
谣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0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
子,注意在不理解
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 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 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 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
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
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5.思考:
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腊月 → 小年 →
除夕 → 初一 →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03交流探讨
感受年味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04生字生词
指导写字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华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拜年 寺院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悬灯结彩 各形各色 分外热闹 独出心裁基本释义
1.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带紫,叶子和花轴嫩时可做蔬菜。
2.大蒜。蒜瓣大蒜生字生词基本释义
(眼睛)闭上立刻又睁开。眨眼眨动生字生词基本释义
1.燃烧。
2.引火点着。点燃燃放生字生词基本释义
1.商人买 货物。
2.贩卖货物的小商人。贩卖生字生词摊贩多音字正zhēng 正月 zhèng 正好 多音字熟shú 熟练 shóu 瓜熟了 课件23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二课时复 习 巩 固 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判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关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耳椁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键,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觸而美丽。有名的老铺看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欧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吿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批杂拌隹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想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灯的数量多:
1.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
2.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
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总 结 全 文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课 外 拓 展以“春节”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