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汇报人:后起之秀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一课时什么是“风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徒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维吾尔族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谈谈家乡的风俗习惯 同学们说的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现在自己动笔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过来过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
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感谢观看课件21张PPT。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第二课时目录01佳文点拨台020304病文会诊室汇编民俗作品集习作欣赏佳文点01拨中国少数民族地方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山栏酒肝胆酒牛角酒青稞酒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
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
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
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佳文点拨病文修01改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
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
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病文修改民俗作01品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
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民俗作品集习作欣01赏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老北京的春节风俗感谢您观看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
(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景,讲得都很生动细腻。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五、知识拓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查找其他地区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通过这种风俗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七、作业设计
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作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修改习作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五、习作欣赏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时便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儿”。民谣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
庙宇用黄纸等。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庭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肉、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真有趣!
六、作业设计
再次修改《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家乡春节的有关风俗习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春节风俗的对比,了解家乡春节的独特民风民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共同回忆交流。接着观赏春节晚会有关表演视频,加强回忆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春节热闹欢快的气氛,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交流写作方法,首先回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独立思考详略如何得当,并可简单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准备详写部分的内容。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这节课上完,不足之处还是不少的。例如在幻灯片的切换上,耽误了时间。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有些汇报内容量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