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17 18: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2、了解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历史功绩。3、分析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使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2、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掌握本课基本历史知识点。3史料解读法:多媒体展示音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概括,得出正确结论,理解历史知识。4、图表法:利用表格,简单直观的学习历史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经过了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分析、判断的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学习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图表法,比较法,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但因为年龄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任占主导,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对相关史料解读教师要注意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有深刻的影响。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讲述辽与西夏两个政权的建立;第二目,辽与北宋的和战;第三目,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定州塔。1、学生们讲述对此塔的了解。2、教师讲解。宋、辽对峙中,此塔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当年,定州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说,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边防要地,北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此塔高耸云端,登塔远眺,可瞭望契丹之动静,故又称"瞭敌塔"。今天,我们将在教学活动中了解辽与北宋的关系。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形势图》,学生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北宋的建立以及其同意情况。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制表。)教师最后做媒体展示下表:3、提出问题: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出示问题:1、分析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呈现什么特点?(学生阅读文本,分析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时辽与北宋的关系,小组讨论探究二者之间关系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二者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2、双方最典型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签订了什么盟约?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3、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解读史料并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出示史料: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问题:①学生阅读史料,并说出史料的意思。②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③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④“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教师明确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条约,而宋给辽岁币,给宋朝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和议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本部分内容与“辽与北宋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西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目标导学四: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
学生自己阅读知识拓展内容,了解宋与辽、西夏的互市。进一步认识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组合作,探讨“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暴力冲撞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平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平交往民族关系的主流。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纵观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既有对立和争斗,也有共同发展、有好的交往、相互的学习。而后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制造的。
教学反思:1、使用定州塔的瞭敌作用导入新课,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使处于定州的同学们对民族政权并立印象深刻。2、目标导学一目了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内容得以延伸。3、通过提供史料,对教学内容加以必要的充实,帮助学生对史实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