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下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7 20: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说出弹力与弹性的不同;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2.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理解弹性和弹力,能正确区分两者。
三、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橡皮筋、钢尺、海棉、弹簧、活动记录纸
2.教师准备:铁架台、钩码、长弹簧、课件
四、活动预案
一、创设情境,了解活动
1.(出示一根长弹簧)同学们玩过这个吗?(教师将弹簧拉伸、弯曲)
2.问:在我用力拉弹簧时,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我松开手,弹簧又怎样了?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板书)。
二、理解“弹性”,感知“弹力”
1.认识物体的弹性。
(1)谈话:同学们想玩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物品:橡皮筋、弹簧、海绵和钢尺。(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1)
在玩之前,请同学们先注意几点:
① 可以捏一捏、拉一拉、折一折,但施加的力不要过大,以防损坏物体;
② 一个人记录,另外同学轮流实验,意见统一后方可记录;
③ 把观察到的现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如:画图。
请带着以下的任务完成表格:
① 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改变?
② 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③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
(2)学生取出实验袋中的材料开始探究,教师巡视。
(3)问:你们是如何实验的?指名某小组中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你准备如何在图上表现出这种外力?(生画出力的方向)(板书:原来的形状或体积、受到外力、形状或体积改变、去掉外力)
(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概念: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
2、认识弹力。
(1)感受“弹力”
① 学生再次实验,感受手上受到的弹力。
要求:对手中的物体施加外力,保持住别动,感受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感觉到有一个力往回拉。
师:你能给这种力起一个名字吗?
引导得出: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板书:弹力)
② 问:弹力有方向吗?它的方向是怎样的?(生在记录单上补上弹力方向)
③ 说一说弹性与弹力的区别。
(2)认识不易察觉的弹性现象。
①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呢?玻璃有弹性吗?(学生观看视频后得出:玻璃也有弹性。)硬币有弹性吗?(观看视频后,指名一生上台演示)
②问: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币会被弹出去?(由于中间的硬币受到外力后瞬间形变产生的力使右币弹了出去。)
(4)课件出示小结:所有物体都有弹性,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而已。
(5)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力呢?(只有施加外力使物体产生形变后,物体才具有弹力。)
三、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玩弹簧,作出假设。
(1)教师用不同的力量拉弹簧,学生观察。
(2)为什么我每次拉弹簧,弹簧的长度都不一样呢?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那么拉力的大小和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生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越短。)
2、这个想法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展示实验报告单)
3、指名三位学生上台,教师指导:两名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一名学生记录表格。
6、展示实验记录单,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研究,证明弹簧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就越长。
7、提问:那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是不是还是会遵循刚才这样的规律呢?(小结)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联系实际,强化认识。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课件展示弹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些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这些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弹力起了什么作用?
五、总结拓展,激励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应用弹力和弹性,设计一些东西,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板书设计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原来形状和体积
受到拉力 弹力 去掉拉力 弹性
形状或体积改变
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得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