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苏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7-11 11: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习重点:
1.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数学模型的建构);
2. 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
1. 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意义;
2. 群落的演替
三、学习过程
【知识点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本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以上特征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时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
2)标记重捕法——N(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n(重捕个体数)×M(标记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适用于调查动物
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有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
N :50=40:10,N =200只
(二)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例题1、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A.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解析:在进行标记重捕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如果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则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所以A、B、D选项都是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
答案:C
【知识点2】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特征
1.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物种和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 举例 图形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老鹰捕食老鼠 乙图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菌 丙图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人体内的蛔虫 略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甲图
4. 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
(2)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意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生物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3)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的影响
(二)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
定义: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2. 群落演替的过程: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例题2、下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B. 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群落演替
C.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D. 冰川融化而暴露的土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
解析:群落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分为两类。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答案:D
四、考点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关于本专题的内容主要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特别是课标中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特别高。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查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考查形式: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考纲的要求。预计2009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很可能会通过多种数学形式,重点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等。
五、小结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
4、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意义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的演替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