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猴王出世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猴王出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9 11: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猴王出世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通畅、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呵”;重点理解“迸裂、瞑目、顽劣”等词语。
2.能根据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3.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无私无畏的品质。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交流及利用工具书,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和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版《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师生谈感受,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世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看看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板书:猴王出世。)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预设:石猴是怎么出世的?他是怎么被称为美猴王的?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他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其主要作品有《西游记》《禹鼎志》等。
2.学生听朗读音频,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小组内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指导学习生字。
兰 裂 泉 鹿
拖男女 目 石 书 着 顽 抓耳腮
◆多音字示例:“呵”读“ɑ”时,是助词,表示赞叹、催促、嘱咐等语气;读“hē”时,表示怒责或呼气;还有“ā”“ᔓǎ”“à”四个读音,义同“啊”。
◆同音字示例:獐(獐头鼠目)——樟(樟树)——章(文章)——彰(表彰)——璋(弄璋之喜)
◆形近字示例:挠(抓挠)——饶(富饶)——浇(浇灌)——晓(通晓)——烧(燃烧)——绕(环绕)
(2)指导理解词语。
[喜不自胜] 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天造地设] 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抓耳挠腮] ①形容焦急而没有办法的样子。②形容欢喜而不能自持的样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 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5.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教师示范朗读,再指名朗读。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2)个别朗读最难读的段落,小组互助,教师适时鼓励、表扬或提出意见。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记叙的顺序。(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的顺序叙事的)
(2)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小标题:出世——探洞——称王)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3.合作探究,精读重点。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学生思考问题。
①第1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②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小锦囊”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3)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语句。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A.指导学生朗读。
B.这段话写了什么?(这段话写了石猴的出世过程)
C.谈谈自己知道石猴来历后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一词展开丰富的联想,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石猴都做了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常生活:玩耍、饮食、交友、起居)
B.指导朗读。(石猴出世后,感觉周围的世界都是新奇的、可爱的、自由的,应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C.品读这句话的语言规律。(句子采用排比句式,或三个字为一组,或四个字、六个字为一组,描写了石猴的玩耍、饮食、交友和起居,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部分——石猴探洞
(1)指导学生朗读。
①读众猴约定拜谁为王的语句,并探讨其作用。
(朗读:读出众猴的期盼。作用:设下悬念,为下文“石猴称王”埋下伏笔)
②读石猴的话:“我进去!我进去!”小组合作探讨其作用。
(朗读:读出石猴自告奋勇的坚定语气。作用:两个“我进去!”写出了石猴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和富有冒险精神的特点)
③朗读“他瞑目蹲身……水帘洞洞天”,探讨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朗读:“瞑、蹲、纵、跳、睁、抬、观看、住、定、欠”等动词要重读,读出石猴的活泼、轻快、敏捷、认真、细心。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石猴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本领过人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特点。
(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石猴的顽皮可爱、勇敢无畏,可以点名学生表演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
过渡: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他出去后是怎样向众猴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众猴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三部分——石猴称王
(1)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出示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石猴的回答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从中能感受到石猴的心情怎样?体现了石猴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朗读时要读出众猴的急切,读出石猴的高兴、自豪。
石猴详细地描述了水帘洞的情况,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此时石猴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因为他给众猴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安身之地。石猴把所见全部告诉了众猴,说明他很无私;石猴鼓励大家到水帘洞安家,初显他的领导、组织能力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探讨。
①读石猴带众猴进洞的句子,体会石猴无私、具有领导气质的特点。
②读众猴表现的句子,探讨交流。
过渡:对众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这对表现石猴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朗读时要读出众猴的顽劣和欢快的情态。
“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如临其境。众猴的欢喜,表明石猴发现水帘洞并把大家带进洞中的重要意义,衬托了石猴的无私大方、为大家着想、天生适合做首领的特点。
③读石猴称王的句子,探讨交流。
过渡:石猴的一番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石猴的话句句在理,让众猴心服口服,所以要读出有力、自信、争强好胜的语气、语调。
结构上解开悬念,照应前文众猴约定拜王的话。众猴只顾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提出人要讲信用,按先前讲的拜他为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机敏、坦率,也能看出他做事有心计,天生是做首领的材料;还能看出他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特点。
④读众猴拜石猴为王的内容,探讨交流。
石猴应该称王吗?指名回答。
明确:石猴聪明机智、身手不凡、勇敢自信、敢说敢做、大公无私,又有领导才能,所以应该称王。
4.练习讲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2)全班表演,奖励优胜者。
表演要点:①表演生动,能打动人;②借助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石猴的特点;③注意与观众互动。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只来历不凡、吸取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西游记》是一部旷世经典之作,希望大家都能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外阅读《西游记》,进一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作者在描写活泼、机敏的石猴时,用词非常有跳跃性。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精准性,并做好标记,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这几句:(读)“‘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首先,从这几句话中,我发现吴承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话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你说得非常好,体会得也很准确。请同学们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这话有一种勉强的意味。
师:勉强?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们读一读,再感受一下。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找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有福气和好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
师:还有吗?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同学们,石头一迸,迸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你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生1:这是一只有本事的石猴,能为群猴找到栖息之所。
生2:这是一只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的石猴。
生3:这是一只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
师:你们概括得非常准确,我觉得还可以用“敢作敢为”来形容他。我们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喜欢这样精准的语言也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赏析:对于文本,尤其是经典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姿态;细读,更是一种策略。只有细细地读,才会读到独特之处。在这篇选自经典名著的课文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因此,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围绕教学重点“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组织学生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认真品析,细细玩味,从而破译语言的密码,体会语言的精准,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并与文本展开对话,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发现文本的“奥妙”,了解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学生由此也就感知到了经典名著的魅力。
《猴王出世》是一篇自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词汇与现代文均有所差异,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课上学习清除障碍。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师生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整体感知猴王的形象。然后,师生再次合作探究,精读重点。如研读“猴王出世”部分,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石猴出世的过程及出世后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石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研读“石猴探洞”部分,我重点指导学生结合石猴的语言、动作来感知石猴的机智勇敢、本领过人和敢于冒险等精神,猴王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研读“石猴称王”部分,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及分析重点句子,让学生感知石猴的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进而明白其称王是理所当然的。至此,猴王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完全树立起来了。最后,我再引导学生讲一讲、演一演“猴王出世”的故事,学生们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对有些词句讲得过细。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字”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不需要深究其含义。课文中还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一句,学生大概知道“每天受到天地的灵气和日月精华的滋润洗礼”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细讲。遇到一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