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9 11:5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文本分析
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十分矛盾,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主席的崇高境界,展现了他凡人的情感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感受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世界和伟人的博大胸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去感受文中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眷恋、情不自禁”等词语。
2.结合课文,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
3.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时的悲痛心情;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4.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胸襟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1.品读文中表现毛主席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句,感受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常人的爱子之情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2.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胸怀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谋、瑞、损”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损失”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归纳部分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毛主席,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导语: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他有着常人的慈父深情。当爱子牺牲的噩耗传来的那一刻,他陷入了矛盾:该破例归葬,还是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埋骨他乡?让我们走近身为父亲的毛主席,去感受他深沉的父爱和宽广的胸怀。(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2.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学会提出问题。
明确:“青山”指的是长有树木野草的山,“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埋”是“埋葬”的意思,“忠骨”指的是忠臣的遗骨。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背景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定 参  失   恋 奔 特 重 字   然 马裹尸
◆识字方法:“拟、锻、炼”等字可结合图片来识记;“泽、瑞、眷、赴、搞、殊”等字可以与形近字结合记忆;“签”可以通过演示动画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泽”是平舌音的字,读“zé”;“踌”“躇”都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错;“炼”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
◆需注意的字形:“炼”的右边是“”,不要写成“东”;“眷”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2)理解词语。
[拟定]起草制定。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踌躇]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黯然]①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②阴暗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英勇杀敌,战死沙场。
(3)分组用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组内互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指名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部分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3.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的感受,感受毛主席的高大形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深情地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感受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丧子之痛,以及他是如何强忍悲痛作出艰难抉择的。毛主席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抉择?他的抉择又体现了怎样的襟怀?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课文中令自己最感动的细节,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3)课外搜集有关毛主席、毛岸英父子的文字、视频资料,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以“我所了解的毛主席”为主题,开展一次班级交流会,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毛主席
与文中的毛主席有哪些不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感受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凡人情感和作为一代领袖的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体会他的伟大;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学习本文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品析重点语句,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拟定 参谋 损失 锻炼 情不自禁 慰问 眷恋
奔赴 繁忙 特殊 尊重 签字 下意识
2.回顾主要内容,提问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一位父亲,面对长子的牺牲,他像常人一样悲痛欲绝;另一方面,作为一位领袖,他又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博大胸怀。那么,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写法来表现毛主席的悲痛欲绝的?又是如何来呈现他的艰难抉择、展示他的旷达和无私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常人毛主席——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1.出示文章第一句话,谈作用。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明确: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布下场景,预示重要的事件将要发生。
2.引导学生朗读电报,教师指导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及感情,学生再探讨交流。
预设:朗读时语调低沉,语速缓慢,读出悲痛的语气。
明确:电报的主要内容是司令员彭德怀告知毛主席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电报简单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从这封电报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毛岸英?(爱祖国、爱人民的毛岸英,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的毛岸英……)
过渡:多么优秀的儿子,多么伟大的战士,年仅28岁的毛岸英光荣地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当时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但他依然把爱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此刻,老来丧子的毛主席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3.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接到电报得知爱子牺牲后毛主席的心情。
提示学习方法:一读(课文);二想(主席心情);三找(人物表现);四谈(内心感受);五读(表达情感)。
(1)指名学生谈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点拨,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①动作: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明确:对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描写,说明毛主席非常难过、悲痛。他虽然表面上未曾泪流满面,也未曾撕心裂肺地呼喊,但其实他已心如刀割、肝肠寸断。这些是对毛主席常人情感的真实再现。在这之前,毛主席已经有五位亲人牺牲了,这是第六位了,而且还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又怎能不悲痛欲绝呢?
②议论: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讨论: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明确: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却历经磨难。毛主席不让毛岸英在“温室”里成长,而是让他到农村去锻炼,后来又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到朝鲜战场上经受考验。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大爱。
③回忆(插叙):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教师补充介绍毛岸英的生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语句。
示例:
生1:毛岸英幼年丧母,童年时代历经磨难,与父亲聚少离多。此时此刻,毛主席想起岸英苦难的童年,想起父子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一位父亲,毛主席心中有愧。
生2:写毛主席回忆毛岸英和自己一次次分离的情形,反映了毛岸英艰辛的革命成长历程。前三次分离,毛岸英都平安回到父亲的身边了。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一位父亲的真情流露。省略号更突出了毛主席无法言喻的悲痛的心情。
生3:从这里我们知道了毛主席和儿子聚少离多,但以往的每次分离后都能团聚,这次儿子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使他悲痛欲绝。这个省略号写出了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无比悲痛之情。
④语言、动作:“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A.引导学生理解“喃喃”。
B.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喃喃”的味道。
C.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一说毛主席想了些什么。(板书: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提示体会要点:毛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待多长时间。慈父毛主席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作为一代伟人,他同样有普通人的丧子之痛。“岸英!”“岸英!”这是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他希望儿子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反复念叨爱子的名字,反映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之情。
D.引读表达内心感受。
示例:
师:老来丧子,人生一大悲痛,年近六十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读——
师:大悲无言,大爱无声,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和他的岸英阴阳两隔了,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
师:为了中国革命,毛主席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而今,他的爱子又血染朝鲜战场,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伟人毛主席——艰难抉择,胸怀宽广
1.出示两种意见、建议。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明确:志愿军司令部之所以发回这样的电报,一是因为人们知道毛主席想见他的儿子,二是因为中国有“叶落归根”的风俗,三是因为这是对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明确:朝鲜要求将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3)讨论: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毛主席会如何做?
2.体会艰难抉择。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心情是极其悲痛和矛盾的?
①(课件出示)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示例:
生:我从这句话中的“强忍”一词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之深。
生:我从这句话中的“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优秀的儿子的留恋和回忆。
师:毛主席眷恋岸英那熟悉的身影,眷恋岸英那亲切的笑容,眷恋岸英那过人的才智,眷恋岸英那远大的理想,眷恋岸英那……在无限的眷恋中,毛主席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着艰难的抉择。
(2)出示两种想法。
①想法一: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明确:这是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相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见见牺牲的儿子的遗骨呢?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唯一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是凡人的情感。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②想法二: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许多志愿军牺牲在朝鲜的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人的想法。
明确:还有无数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毛主席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他作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大国主席的决定,是一位父亲历经艰难、痛楚后的伟大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导人从大局考虑问题的清醒和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3)师生探讨: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
明确: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运回国安葬,毛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毛主席那时毕竟是一位已经年近六十的老人,他的五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不忍心呀!
(4)引导学生读读这两种想法,说说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一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舍己为公的主席;爱子情深的父亲。
(5)通过分组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过渡:在父亲与主席两种身份之间,毛主席作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决定,他的情怀多么让人感动!
3.体会批示心情,感受慈父之情、伟人胸怀。
(1)(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明确:“踌躇”是“犹豫”的意思,这里并不是说毛主席反悔了,准备收回自己的决定,而是用两个反问,说明毛主席不愿相信岸英牺牲了,他希望岸英活着回国,他们父子可以彻夜长谈。大悲无言,大哀无声,这一细节体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恸,体现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
(2)(课件出示)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明确:毛主席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他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如果说前面毛主席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3)(课件出示)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①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系后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作为父亲和领袖的毛主席那天晚上的矛盾心理吗?
明确: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这是常人的情感。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我们不得不说: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拓展延伸,教师补充资料:
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其实毛岸英的牺牲给毛主席带来的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人们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毛主席的,而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啊!这又是多么深切的痛啊!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升华朗读。
师:读着这句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儿子;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人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动情齐读)
(4)毛主席最后作出了怎样的批示?怎样理解他的批示?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明确:“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4.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小结:毛主席,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是一国的领导人,他更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位平凡的父亲,这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劳苦大众。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黯然神伤,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遗骨留在了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主席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了解写法,学以致用
1.了解写法。
过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重点语句,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我们就通过举例了解一下。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明确:如语言描写:毛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还如神态描写:“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情感。
明确:心理描写如:“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情真挚、胸怀博大的毛主席。让我们记住:(出示课件)
一位铁骨铮铮、与青山同在、令人骄傲的儿子!
一位感情饱满、有血有肉、真实深情的父亲!
一位心胸旷达、襟怀无私、伟大高尚的领袖!
2.出示写作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将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其中。
小练笔: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身边的某个人无私的品质。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交流,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句子、段落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把你们的领悟简略地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读自悟)
师:哪个句子或哪个段落让你们深受感动?为什么?
生1: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从这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毛主席那常人的情感,他失去爱子时是那样悲痛,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多么爱他的儿子。
师:是的。作为一位父亲,爱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子牺牲了,父亲当然是难过、悲伤的。这就是对毛主席作为常人的感情的描写。
生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里我知道了毛主席和他的儿子聚少离多,但以往的分离之后他们都能再次团聚,现在儿子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毛主席感到震惊,不相信这是真的,说明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是无比悲痛的。
生3:第7自然段让我感动。自己的儿子死了,毛主席心中无比悲伤,但他仍为朝鲜人民着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毛主席的想法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说明毛主席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
生4:我也被这段话感动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见已牺牲的儿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应当为国家着想,不能见儿子的悲痛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生5:我也被这段话感动了。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毛主席和平凡人一样,思念、疼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把自己看得特殊,还是觉得应该把儿子葬在朝鲜。他是多么的伟大啊!
师:你们的感受很深刻。这就是主席那凡人的情感、伟人的胸襟的表现。还有让你们感动的地方吗?
生1:“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我从这句话中知道,毛主席当时十分悲痛,但他不愿意让他身边的人受到影响,便默默地自己忍受着痛苦。
生2:还有一句话让我感动,那就是:“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毛主席作这个决定很困难,能体会到毛主席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生3:是的,我也被这句话感动了,因为我读懂了毛主席的心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父亲在哭泣,为自己失去心爱的长子而哭泣。儿子死后,身为父亲却不能相见,这是多么痛彻心扉的一件事啊!我从中感受到了毛主席不同于凡人的风采。
师:是的,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一个让人敬佩的人。让我们再次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感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赏析: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因此体会他的情感是关键。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探究毛主席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是一篇表现毛主席情怀的情感深沉的文章。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面对最心爱的长子的牺牲,他的心情是悲痛的,他做出决定是艰难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悲痛的心情、艰难的抉择为主线来学习课文。我先由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了解这句诗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沉的丧子之痛;通过研读描写毛主席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设身处地想象毛主席艰难抉择的情景,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句子蕴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学生从中深刻地感悟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的超人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俎代庖,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议、说,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这样一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心灵主动与文本对话,如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主题。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