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六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9 13: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交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体会意思相同的加点字的文言用法和现代用法。
3.品味时间语的对比用法,并能选择一种体验进行仿写。
4.参考修改材料,具体说说修改作文的方法。
5.积累古人关于年龄的称谓。
重点难点
1.交流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2.体会时间语的对比用法;掌修改作文的方法。
3.积累古代的年龄称谓。
课时安排
2课时
1.感知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意思相同的字的文言用法和现代用法。
3.品味时间语的对比用法,并能选择一种体验进行仿写。
1.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
2.掌握意思相同的字的不同用法及时间语的对比用法。
一、交流平台
1.激趣谈话,导入话题。
导语:同学们,语文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通过学习学会思维,反过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你能结合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处境,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吗?
2.师生交流,深入探究。
示例:
生1: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以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威王和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理解孙膑为什么想出了这样的妙计。
生2:学习《跳水》时,也可以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这样分析后,就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师总结:通过推测孙膑和船长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分析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是解决问题应该遵循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
3.练习体会其他课文。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去体会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词句段运用(一)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六组词语,学生齐读词语,初步感知。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问其故 缘故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2.分组讨论,品味词语,交流展示。
交流后明确:每一组词语中,左边的是文言文,右边的是现代汉语,但加点字的意思相同。两个“坚”的意思都是“结实,硬,不容易破坏”;两个“应”的意思都是“回答”;两个“道”的意思都是“路”;两个“故”的意思都是“缘故,原因”;两个“复”的意思都是“又,再”;两个“守”的意思都是“防卫,守卫”。
3.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给出的两个句子,学生读句子,并思考加点的部分。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思考:上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时间语的对比,却并不矛盾,你知道原因吗?
交流后明确:第一段话中,因为大家都担心孩子,急切地盼望孩子早点儿浮上来,因此短短的“四十秒钟”在他们看来也是极为漫长的。第二段话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渐进,但相对于人类上亿年的历史来说,好像就是一转眼的事。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它之所以变慢或变快、变长或变短,完全取决于人的心理期待。一般来说,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觉得时间过得快,而内容贫乏枯燥的事情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积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短,消极的情绪使人觉得时间长;期待的态度会使人觉得时间过得慢。
4.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示例:? 好朋友转学去外地了,我每天都思念着她,明明只分开了几个月,却像是过了好几个世纪。
?? 六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但他忆起往昔的情景,却如在昨日。
5.指名朗读仿写的句子,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我们交流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词句段运用”中的部分内容,分析了意思相同的字的文言用法和现代用法,并体会了时间语的对比用法。整节课下来,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满满。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1.参考修改材料,具体说说修改作文的方法。
2.理解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1.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2.理解古代年龄称谓的意思,并拓展积累。
一、词句段运用(二)
1.谈话引入。
过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仔细推敲,反复修改,才能出佳品。请读一读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材料,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
2.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三题中给出的材料,点拨、归纳。
明确:这是叶圣陶先生修改的肖复兴的作文《一张画像》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的。他所作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如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等,用词更准确。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圣陶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圣陶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圣陶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作文中写“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圣陶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实际。
(3)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长句变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调整段落。叶圣陶把“管他厉害不厉害”一段接到了第2自然段后面,把“我立刻紧张起来”一段接到了第5自然段后面,这样一来段落衔接更紧凑。
(5)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如作文中将“像”写成“象”,叶圣陶加以改正。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有的逗号改成句号,有的句号改成逗号,还有感叹号改成句号,或增删标点等。
3.引导学生试着用上述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人们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一细节也彰显着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教材中表示不同年龄的称谓,体会其含义。
2.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本中关于年龄的称谓,思考古代人称谓年龄的习惯,教师进行讲解。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初夏开淡黄色花。常比喻少女。出自唐代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因此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表示已经成人。
而立:指人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不惑:指人四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花甲:指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来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古稀:指人七十岁。出自唐代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期颐:指人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3.引导学生积累更多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预设:其实在古代还有很多表示年龄的称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多搜集一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兴趣。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指包裹婴儿的带子;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垂髫:指3—8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指幼年儿童,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4.引导学生识记、积累、运用。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并总结了修改作文的方法,积累了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真正消化、吸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