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组别: 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年 月 日 主备人:
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 学 活 动 及 设 计 意 图
旁注(修改)
? 一、兴趣调动:
1、(出示米饭)这是什么?同学们平时都吃过米饭,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米饭呢?
2、现在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比较一下米变成米饭后有哪些变化?在观察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这么几点:(1)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去观察。
2)观察的时候,小组成员互相协助,记录员及时快速地反大家的发现记录在白纸上。
(3)等研究时间到音乐声响起时,请各级马上整理好自己组的记录,汇报员用手指表示自己小组的几点发现。
3、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自己小组的发现,各小组整理自己的发现。
生:米变成米饭后变胖了、变大了;米饭比米粘一些:米饭里面有水分;米饭的气味有点香香的,米没有这样的香味;米饭比米软;米粒有点透明的,米饭不透明;米粒在纸上很容易滑动,米饭不容易滑动。
二、师生互动:
?1、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品尝一口米饭,立刻说说米饭的味道。
2、请大家再慢慢品尝一下米饭,看看谁还有其他发现?
3、米饭是甜的吗?那么米饭为什么会越嚼越甜呢?
4、让我们再来嚼一声码馒头,也放在嘴里慢慢地、细细地嚼,看一看会出现甜味吗?
5、那么大家认为出现甜味与什么有关?
6、大家说的对吗?我们翻开书阅读第30页的资料,看看就知道答案了。
三、生本互动:
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的30页内容,了解米饭变甜的原因。
了解淀粉实验的过程及要求。
四、生生互动:
1、小组出示淀粉,组内成员观察感受淀粉。
A: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述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B:小组成员认识碘酒,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再用鼻子闻一闻气味,谁能说说你的感受?
C:小组用滴管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
D:我们刚才阅读的资料是真实的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再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寻找淀粉的足迹
A、小组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检验一下组员所带的食物中那些含有淀粉,哪些没有?要求边检验边记录完成书中表格。
B、分组实验:小组交流检验的结果,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淀粉多的颜色深淀粉少的颜色浅)“发现:淀粉的含量不同,蓝色的深浅也不同。
五、知行联动:
亲爱的同学们,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大家,所以今天老师有一份礼物送给大家,是什么呢?大家看,这是几张白纸,我在每张纸上写了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一句话,是什么呢?要靠你 们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让他们显现。我相信你们最优秀
结束语:好了,孩子们你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你们是最棒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依据:淀粉+碘酒??????????????????? 变蓝
寻找:淀粉的踪迹
发现:淀粉的含量不同,蓝色的深浅也不同
把教材安排于最后的制作神奇的信件的魔术提到最前进行表演,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本课的实验当中,我选择了学生常见的食物,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我还考虑他们原有的概念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方式,选择以魔术导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做实验,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组长签名: 教导处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