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课时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全家都叫龙,
不与神兽同。
能跑又能飞,
就是不会游。
猜一猜:
谜底:( )
恐龙
同学们,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恐龙大都是体型巨大的动物,它怎么能飞向蓝天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徐星 男,祖籍江苏,?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国科学院副主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
迟钝
dùn
钝角
钝器
jǐn
仅
仅存
描绘
miáo
描写
素描
隧道
suì
隧
长隧
不仅
繁衍
yǎn
衍变
衍生
十吨
dūn
吨
吨位
钝
描
衍
仅此
地隧
吨数
lú
颅
头颅
膨大
pénɡ
膨胀
膨化
敏捷
jié
捷
快捷
脑颅
树栖
qī
两栖
栖息
颅骨
捷报
膨
栖
pì
精辟
辟
开辟
鞭辟入里
zhǎn
斩绝
崭
崭新
崭露头角
bèn
笨
结构:上下
音序:B 部首:竹
组词:笨蛋 蠢笨
书写指导:上下紧凑,注意最后“捺”要舒展。
笨重
dùn
钝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钅
组词:钝器 钝角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注意右部的竖弯钩要连贯舒展。
迟钝
tán
谈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讠
组词:谈论 谈话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的两个“火”不要一样大,下边的“火”要比上边的“火”大一点。
谈起
ɡē
鸽
结构:左右
音序:G 部首:鸟
组词:白鸽 信鸽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侧的“合”捺笔变成点。
鸽子
háo
毫
结构:上下
音序:H 部首:毛
组词:丝毫 毫厘
书写指导:注意上下要紧凑,中间的“秃宝盖”要把下面的“毛”包围住。
毫不相干
mò
末
结构:独体
音序:M 部首:木
组词:末尾 末梢
书写指导:注意第二个横要比第一个横短。
末期
miáo
描
结构:左右
音序:M 部首:扌
组词:描写 素描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草字头”不要高于左边,整体要紧凑。
描绘
suì
隧
结构:左右
音序:S 部首:阝
组词:长隧 地隧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是一个整体,最后写走之,整体要紧凑。
隧道
tài
态
结构:上下
音序:T 部首:心
组词:态度 态势
书写指导:上下均衡,“太”撇捺舒展,“心”要托住上部。
形态各异
dūn
吨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口
组词:吨数 几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竖弯钩要舒展有力。
十吨
lú
颅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页
组词:颅骨 颅腔
书写指导:左右书写均衡。左侧是“卢”勿写成“户”。
头颅
pénɡ
膨
结构:左中右
音序:P 部首:月
组词:膨胀 膨化
书写指导:左中右要匀称紧凑,最后的三“丿”要平行舒展。
膨大
zhī
肢
结构:左右
音序:Z 部首:月
组词:肢体 后肢
书写指导:左右均衡,“月”字旁不能写得太宽,最后一捺要舒展。
前肢
yì
翼
结构:上中下
音序:Y 部首:羽
组词:羽翼 比翼双飞
书写指导:整体要紧凑,中间的“田”要小一点,下面“共”的第二横要托住上面。
鸟翼
pì
辟
结构:左右
音序:P 部首:辛
组词:精辟 辟谣
书写指导:左右均衡紧凑,“辛”字要略窄一点。
开辟
形容性情平稳与世无争,讨人喜欢。
逐渐增多或增广。
非常凶猛,十分厉害。
打通;开拓。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凶猛异常】
【温顺可爱】
【迟钝】
【繁衍】
【开辟】
再读课文,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有条理地说一说。
3.激发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 )的霸王龙 ( )的马门溪龙
( )的鸽子 ( )的孔雀
凶猛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填空,并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笨重、迟钝
轻灵
五彩斑斓
恐龙和鸟类: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恐龙——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恐龙化石和鸟类的相似,证明了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思考:科学家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的依据是什么?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思考:这句话中“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点睛之笔”在文中所指是什么?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点睛之笔”在文中所指是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把视线拉到远古时代。过渡段,引领下文。
读一读,找一找:恐龙到鸟类的演化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第一种恐龙出现
繁衍成一个庞大家族
一些猎食性恐龙变得像鸟
变成鸟类,飞向蓝天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交代了第一种恐龙出现的时间,并用“大约”表示推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运用作比较的写法,说明恐龙的体型特点。
第一种恐龙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把恐龙与狗的体形相比较,形象地写出恐龙的体形特点。
找出文中作比较的句子,试着仿写一下吧!
我也会写作比较的句子:她的脸和月亮一般圆,一双眼睛如同星星炯炯有神。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庞大家族中的恐龙的形态各异。
庞大家族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猎食性恐龙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
学会飞行
这段话写出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另一种说法。最后得出了结论:恐龙变成了鸟类,飞向了蓝天。
演化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形容恐龙的四字成语
庞然大物 硕大无朋
岿然不动 望而生畏
望而却步 坚不可摧
气势磅礴 声势浩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知识,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课文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一历史进程。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