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通过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2.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掌握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三、教具准备
教材、学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课 前 活 动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要求是: 1.调查学校用水情况 2.调查社会水污染情况 3.了解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每组6-7人组合成8个小组,确定调查的目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做相应的统计。 学生通过调查,认识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水的污染情况。
(二)情 境 引 入 【水与人类】 1.播放“水与人类”的录象,展示水的应用图片。2.你已经知道些什么?(1)水有些什么性质?(2)列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3)请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冰和水蒸气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观看录象和图片,并思考回答“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中的问题。 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并认识水的利用。
(三)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过程 【水的组成】1.问题情景:水对人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设问)2.化学史情景:早在18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就在一次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实验中发现玻璃瓶内壁上布满了晶莹的水珠。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吗?(设问)3.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1:氢气燃烧实验 教师演示课本p48氢气燃烧实验 小结:实验探究1中,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凝结有水 雾,说明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水。氢气 + 氧气 水 (H2) (O2) (H2O) 教师活动 学生思考 学生倾听化学史,产生兴趣并思考。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讲学稿上。 学生倾听,将实验结论记在讲学稿上。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探究的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能力。 加深对氢气燃烧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
(三)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实验探究2:水的电解实验 教师演示课本p48水的电解实验。实验步骤: (1)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如课本图2-23 所示。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玻璃管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2)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 处,打开活塞,观察实验现象。 (3)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小结:在实验探究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另一根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该气体是氢气。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 水 氢气 + 氧气(H2O) (H2) (O2)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交流与讨论(1)你对水的组成有什么认识? (2)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其他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总结。【水的净化】1.实物情景:展示四个小烧杯中装有的物质:分别是有混有泥沙的水,滴有红墨水的水,食盐水,蒸馏水。2.问题与思考:(1)自然界中的水能否直接饮用? (2)无色澄清的水是否是纯净的水?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讲学稿上,并思考问题。 学生将实验结论记在讲学稿上。 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将实验结论记在讲学稿上。 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并回答。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能力。 加深对水的电解实验的理解和记忆。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水的组成。 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认识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3.活动与探究:实验探究3:如何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本p49活动与探究1),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将全班学生分为12组进行实验,其中6组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另外6组做蒸发蒸馏水的实验。 实验探究4: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本p49活动与探究2),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讲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以及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实验探究5:如何除去水中的泥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课本p50活动与探究1、2),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将展示的红墨水和混有泥沙的水混合进行过滤。并简单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4.拓展视野: 让学习小组代表介绍自来水的生产流程,认识水的净化方法。【水的保护】1.图片情景:展示小组拍摄的有关水资源使用情况和水污染情况的图片。2.问题与思考:假如我们身边水很紧缺,生活会怎样?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蒸发进行区分,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讲学稿上。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区分,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讲学稿上。 学生将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及区分方法填写在讲学稿上。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区分,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讲学稿上。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思考,并回答问题。 巩固认识蒸发的操作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课前参观了自来水厂,加深对水的净化流程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课前活动图片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水的污染源,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方法。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小 结 收 获 你知道水的组成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五) 作 业 布 置 1. 课本p53《练习与实践》1-6题。2. 课后设计:自制简易净水器 某同学用空塑料饮料瓶做简易净水器,设计如图。请你帮他继续设计:小卵石、活性碳,石英沙、膨松棉、纱布的位置,以获得较好的净水效果。倒入一些脏水,亲自试验它的净化效果。 学生对动手做课后设计表现出高昂的兴趣。 知识巩固课后自己动手设计,加深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2.4自然界中的水一、水与人类 二、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过滤、吸附、蒸馏 四、水的保护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七、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社会调查,进行分组实验,交流讨论等,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有关水的知识。
(二)教材处理
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1.课前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初步认识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认识的水污染的情况。
2.在教材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问题情景、化学史情景、图片情景、录象情景等,如:“水与人类关系”的录象等。将学生在课前调查拍摄的图片进行展示。
3.在做电解水实验前先做氢气燃烧实验,介绍认识氢气燃烧的现象和产物。
这样对探究认识电解水的产物更容易,从而认识水的组成。很多时候电解水实验不容易成功,且耗费的时间长,我们通常结合观看电解水动画演示,那样避免实验失败和时间长这个缺陷。
4.注重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节内容进行丰富,细化为如下四个层次:(1)认识水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探究水的组成,(3)掌握水的净化实验操作方法,(4)学会保护水资源。
八、教学反思
1.我创设的情景源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分组实验和讨论活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将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点燃
通电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