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画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第8课
笔墨丹青——
中国古代绘画史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一、中国画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
画史长廊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
A、帛画、壁画
B、代表: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战国《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A、帛画、壁画
B、代表:战国《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A、帛画、壁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B、代表: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马王堆汉墓帛画
(东汉)夫妇宴饮图
马王堆汉墓帛画
(东汉)和林格尔墓壁画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A、帛画、壁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
B、代表: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马王堆汉墓帛画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A、人物画、宗教画、早期山水画
B、代表: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开创“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女史箴图
一、中国画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A、人物画、宗教画、早期山水画
B、代表: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开创“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C、特点:单幅卷轴画、注重写意传神、总结绘画理论
D、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冲击,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创作中。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5、“灿烂而求备”(隋唐)
A、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壁画
B、代表: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
唐朝的雍容华贵
政治的统一、经
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
的发展。唐代的画家
们创制法度,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盛唐气
象。
唐朝吴道子
《维摩诘像》。
盛唐画家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
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
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局部)
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以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的内容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一行七人游春的行列,把贵妇人们玩赏春光、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得很生动,反映了杨家兄妹集团无聊而骄奢的生活。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唐代,仕女体形变得肥胖,脸型更加圆润丰满起来。画中妇女浓丽肥胖,酥胸长裙,从披纱中能看出丰满的肌肉。画家极力表现骄、奢、雅、逸的气息和柔软温腻的姿态,一时成为风尚。
韩干,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尤精鞍马人物,是开元间的名画家。现存的作品有《牧马图》和《照夜白图》。 《牧马图》画了一黑一白的两匹马,一个武士骑在马上,马的形体真实生动,用细劲的线条勾出,劲健的姿态,具唐代独有的雄浑气魄。武士的形象显出倔强的性格,与骏马雄姿相呼应,使整个画面,达到气势磅礴的境界。《照夜白》一画,全图只画拴在御厩内的一匹马,马的造型简练,硕大的身躯,昂首嘶叫,表现了骁腾万里的气概。
探——画里画外之历史
大唐艺术为何雍容华贵、气象万千?
1、经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3、文化:自由,开放,包容,多元。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5、“灿烂而求备”(隋唐)
A、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壁画
B、代表: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
C、特点: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吸收印度等外来美术风格.
D、时代背景:1、经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3、文化:自由,开放,包容,多元。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5、“灿烂而求备”(隋唐)
6、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
A、特点:宫廷画院活跃、风俗画是最大亮点、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B、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宋代文人阶层不断长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对个人修养的注重,宋代画家从注重写实转到注重文人意境的新天地。
赏——翰墨千年之大美
两宋文人画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神奇美丽。全图长12米,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展卷观赏,路转峰回,美不胜收,令人有壮游千里之感。
灵魂:意境
北宋的山水画——阳刚豪迈
南宋马
远《踏歌图》
的近景部分。
南宋的马远、夏圭作画往往把景物放在一边,
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
南宋的山水画------ “残山剩水”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
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宋元的山水花鸟
元代
张渥的《瑶池仙乐图》及其(局部)
元代的画家往往通过山水画
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
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画面宏大开阔亮丽体现国家统一
画面残山剩水淡墨 半壁江山苟且偷安
探——画里画外之历史
北宋与南宋的文人山水画风格有何不同?和时代有何关系?
宋代,文人山水画为何从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合作探究
1、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2、理学的兴起 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北宋:国家统一——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
南宋:偏安江南——构图不对称、残山剩水
明清文人画怪僻清新、风格奇特
郑板桥的《兰竹图》
《鲶鱼图》
赏——翰墨千年之大美
明清文人画
文徵明《冰姿倩影图》
此图写一株老梅盘折虬曲,苍劲清凛,枝头疏梅点点,似有暗香扑鼻之感。古来画梅者众多,各有特色。文徵明的这幅墨梅古朴质拙,却韵高神清。枝干以墨笔直写,浓墨点染。梅花圈笔成瓣,墨点花心。以朗朗清气、疏影暗香,衬出梅的铮铮傲骨。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明宗室后裔,明亡后,落发为僧,流离失所,寄情水墨。
不拘成法,孤独冷淡。
清军入关,明朝灭亡,鄙视满清统治,表达不满。
清代郑板桥时常借竹抒发自己的胸襟,如他在一幅墨竹中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他以竹子坚劲挺拔,不畏“千磨万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倾吐他一生坎坷、屡遭打击的不平和他的刚正不阿、孤做倔强的性格。伤时不遇,尝以梅兰自比,表现他对现实的反抗心情,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起源(原始社会)
2、从萌芽走向成熟(夏商周-春秋战国)
3、进一步发展(秦汉)
4、凸显个性的文人画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5、“灿烂而求备”(隋唐)
7、民间风俗画
6、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
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宋代以来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也开始发展起来。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华。
说明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祥和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难得的历史文献价值,根据课本插图《清明上河图》(局部),提取画面蕴涵的历史信息。
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为了使小说、剧本读来更为有趣,刻书坊开始使
用木刻版画作为插图。
明刻本
《水浒传》
——李逵负
荆请罪。
明刻本
《荷花荡》
插图
明清小说木刻版画流行,雅俗共赏,饶有风趣。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其中苏州的桃花坞和天津的杨柳青最著名,有南桃北柳之说。
杨柳青年画历史
悠久,以其细腻的笔
法、秀丽的人物造型、
明艳的色彩、丰富多
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平安富贵》
《五子夺莲》
布贴画
剪纸画
从《清明上河图》到年画、剪纸、布贴画,这些形式的绘画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
特点:
取材于社会生活;
形式多样,以写实为主,并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洋溢着鲜明活泼、喜气吉祥、美好可爱的气氛。
反映了绘画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
宋代之后民间风情画的兴盛,折射了时代的变化——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以及文化普及
市井风俗画
你能区分开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吗?
探——画里画外之历史
文人画:讲究意境,不求形似,借物抒情
风俗画: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写实为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时代 社会背景 绘画 风格与特点 代表人物 作品
新石器
战国-汉
魏晋
唐朝
宋元
明清
宋元
明清
毛笔帛画
稚拙 简朴神秘 浪漫
岩画陶图
社会动荡;士人追求
文人画
凸显个性以形写神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创制法度
吴道子
商业城市繁荣
风俗画
文人山水 画
文人壮大 理学兴起
描绘市井风情
独立画种注重意境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马远、夏圭
封建专制;商品经济;
风格独特不拘成法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
小说盛行百姓需要
版画年画剪纸画
总结巩固
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客观反映
1.中国古代帛画最早出现是在( )
A.远古的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练习巩固】
2、下列有关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B.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C.其代表作是《步辇图》
D.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
C
C
3、“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
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
非由述作。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材料意在强调()
A、儒家浸润绘画中
B、绘画题材多样性
C、绘画要渗入情感
D、绘画的教化功能
4、其作品富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的效果的著名画家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马远 D、张择端
D
C
6、关于《清明上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明朝张择端的代表作
B、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C、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院的活跃
D、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间风情
7、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朝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民间文化的发展。
C、画家的性格。
D、统治者的提倡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