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1.2.1《内环境与稳态》教案(1)(中图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1.2.1《内环境与稳态》教案(1)(中图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7-18 22: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内环境与稳态
一、知识结构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二)能力训练
1.本节课学习要应用许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沟通能力。如内环境稳态中pH值范围的稳定,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
2.培养学生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稳态概念。
3.疑点
缓冲物质如H2CO3/NaHO3对血浆pH值调节作用。
4.解决办法
(1)通过“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分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稳态概念。用表解形式,让学生明确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导学生从事物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3)稳态意义。可以从复习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条件入手能较顺利突破。让已学过旧知识为新知识引路、铺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讲授相辅助和一定综合巩固。
六、教具准备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挂图。
七、学生活动
1.观察挂图(内环境示意图)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2.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拟表解来阐述内环境各物之间关系。
3.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对酸、对碱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加深对稳态过程的理解。
4.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程序
----------------------------------------------------------------------------
(一)明确目标
1.内环境的含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相互关系及所含成分。
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间接物质交换。
3.稳态概念、稳态过程。重点突出pH值的稳态机理。
4.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万计,其中绝大部分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些细胞在体内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中 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让同学回忆初中学的内环境知识和看书分析课文P74图)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表)
2.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如下图表)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如下图表)
由此可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
在这个内环境中进行着两种交换
(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两种交换是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
2.内环境理化性质经常不断地变化着
(1)变化原因
细胞代谢活动,外界环境不断地变化致使内环境也不断地变化着。
(2)内环境变化直接原因
内环境中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物质浓度等影响内环境理化因素。
(3)稳态过程(以血液酸碱度为例)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②缓冲过程:
a.当机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时,就发生如下反应: CH3CHOHCOOH+NaHCO3→CH3CHOHCOONa+H2CO3 H2CO3→CO2+H2O
由上反应可知,碳酸氢钠与乳酸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种弱酸,而且又易分解成CO2+H2O,所以对血液pH值影响不大; 另外,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大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b.当食物中(如蔬菜、水果等)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就与血液中缓冲物质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造尿,随尿排出体外。该反应式如下:Na2CO3+H2CO3→2NaHCO3
这样碳酸钠这种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也不会使血液碱性增大。
因此,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状况,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
同样,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含量也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3.稳态概念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问:概念中为什么提到神经、体液调节(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出:上节课我们已学过,刺激支配肝脏的交感神经,肝糖元减少,血糖含量增加;当刺激支配肝脏的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糖含量降低。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在糖代谢中枢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还受到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等内分泌腺的调节。故概念中提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问: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是如何协调活动的(让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归纳)
教师讲述: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等有机物量;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一定含量;消化道将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肾脏按照一定速率将代谢废物、多余水分、无机盐排出体外。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机体新陈代谢为基础,而新陈代谢又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酶为生物催化剂,它的高效性催化作用需要—定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来保证。所以稳态是生命活动的必须。
当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影响骨组织钙化,成人表现骨软化病,儿童表现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液中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疾病。可见,内环境稳定是多么重要,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必须保持两个大方面的稳定。
(1)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2)使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这两个方面稳定的前提即为神经、体液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也只有内环境稳态才能确保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1.体液组成2.内环境概念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二、内稳态的概念1.稳态——动态过程2.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三、内稳态意义
w.w.w.k.s.5.u.c.o.m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