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1年,山西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农村改革率先在山西开始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所示内容中对应错误的是( )
A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B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C 住的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
D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乘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
C.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4.太原期末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C.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
5.对联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平安富裕奔小康,欢乐和谐中国年
D.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6.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7.下列哪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书本 B.电视 C.报纸 D.计算机网络
8.学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后,同学们准备出一期以“衣食住行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板报,以下不能作为素材的是( )
A.丰富多彩的服装款式 B.日益丰富的饮食文化
C.简陋拥挤的居住环境 D.种类多样的出行方式
9.表1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10.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城市建设发展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
11.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 )
A.用微信支付 B.穿现代服装 C.住小洋楼 D.用粮票买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居民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家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环保方面说说人类在住、行方面应该追求怎样的理念。(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一部智能手机下载APP走遍中国的体验。一部手机“手一划、哔一下”,衣、食、住、行的问题全部解决。
(1)结合材料回答,产生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什么?(1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产生上述变化的重大影响有哪些?(2分)
1.D 2. B 3. C 4. D 5.C 6.A 7.D 8.C 9 A 10 D 11 D
12.(1)从简陋到个性化装修;房屋质量大大提高;居住舒适化程度提升。(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交通条件改善;交通工具种类增多;私家汽车增多;等等。
(3)生态、绿色、健康、安全、科学、节能等理念。(从低碳节能、环保方面回答即可)
13.(1)计算机网络技术。
(2)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