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解决问题(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解决问题(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8 16: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5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21页内容及第23页练习五第5、6、7、8、9题。
内容简析
例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并能自己提出问题,按步骤说出解题思路,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量关系的特征以及分析方法,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操作能力,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等能力。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态度,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教法与学法
1.学习数学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高效的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教学中要力求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2.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播放课件,展示口算题卡。
11-6=     15-7=     14-9=     13-7=     15-9=
14-6= 16-8= 12-4= 18-9= 16-7=
分四个小组分别进行计算,在说出结果的同时,还要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最准确,应用的方法最简单。
 完成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复习,继续播放课件第6张,同学们星期天到公园去玩套圈游戏,引导学生从情景图中获取信息,导入课题。
【品析:通过口算题卡的复习,让学生完成了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回顾。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建立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画一画导入:教师课前准备平面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复习第一单元认识的平面图形,学生们都能说出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画这些平面图形。
第一行画9个△:?
第二行画7个○:?
要求:1.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
2.圈出△比○多的部分。
3.提问:△比○多(  )个,○比△少(  )个。
这时导入课题,引领学生理解例6。
【品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平面图形是学生所熟知的,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比多比少”的实际意义。】
游戏体验法: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带有20以内数的小卡片,请6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每人手拿一张卡片,请第一位同学依次与其他几位同学所拿的卡片进行比较,如第一位同学手中的卡片是9,其他几位同学手中的卡片依次是12、5、15、3、17,那么第一位同学就对第二位同学说:我比你少,我比你少几个?第二位同学回答:你比我少3个。依次说下去,哪位同学说错了,哪位同学就代替第一位同学依次比较。教师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把握全局,自然导入课题。
【品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考空间,在游戏中向学生展示“比多比少”的场景,让学生直观领悟多与少的实际意义。】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7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提示:让学生利用学具把他们套中的个数摆出来,第一行摆小雪套中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套中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在学生摆的过程中提出要求:小雪和小华套中的圈要一一对应地摆,这样便于观察。学生摆完以后提出问题: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几位学生演示一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根小棒。
总结: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5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5个。这道题中,已知条件是: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问题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应该怎样想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列算式解答:
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品析: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使解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2.巩固拓展。
问题: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得出的结果和“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的结果为什么是一样的?
“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你能列出算式吗?
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思考: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你能在图中指出来吗?
你会列算式吗?12-7=5(个)
观察对比,建立差的概念,要求多多少,少多少,也就是求相差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品析:这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同时也能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在解决“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得出: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也用减法计算。
  从而得出算式:12-7=5(个)。
质疑二: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讨论得出:“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就是“求7比12少几”,用减法计算。
质疑三:在解决“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和“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方法是一样的?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和“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都属于解决“相差多少”的问题。即: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相差问题的解决方法用减法,用较大数减较小数。
【品析:通过三次质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把解题方法自觉的进行归类,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了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由哪两个部分组成,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多(少)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关键在引导比较解决两个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也就是在求相差多少,都用减法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能纵向的理解知识,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牢固的掌握。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练 习 六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题型
建议
1
计算
本题计算难度不大,可在课堂上完成。
2
计算
此题是基础题,难度不大,可以在课内完成。
3
计算
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计算,并与同桌交流。
4
看图列式
两道看图列式有些相似,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进行计算,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先独立练习,再进行集体交流。
5
解决问题
注意先排除多余的条件。
6
解决问题
本题是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巩固练习。
7
计算题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8
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与本单元所学知识有关。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习题,采用夺红旗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题: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的规律,关键是要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第3题:在学生计算时,教师可以提出正确率和时间方面的要求,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4、5题:都是用减法解决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答第5题时注意排除多余的条件。
第6题:是“比多少”的实际问题,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便于学生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第7题:是加减混合运算,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第8题:在学生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提出应用加减计算解决的问题即可。
习题参考答案
1.3 6 6 5 6 5 5 5
2.13-7=6 14-8=6 15-9=6  13-6=7 14-7=7 15-8=7 16-9=7
3.7 15 8 8 9 16 8 9 12 7 8 3
4.11-5=6(个) 13-4=9(支)
5.14-8=6(只)
6.(1)14-7=7(棵) (2)14-7=7(棵)
7.6 7 16 12 6 6
8.(1)16-9=7(棵)  (2)答案不唯一,例如:杨树比柳树少几棵? 9-5=4(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