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8 16: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3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8页内容及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7、8题。
内容简析
例7 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购买所需物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掌握“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的有序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思考评价、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播放课件出示复习题目。8角-4角=(  )角 9角+7角=(  )角 3元+20元=(  )元 8角+1元5角=(  )元(  )角
让学生抢答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完成对旧知的复习,继续播放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中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
【品析:让学生以抢答比赛的形式复习旧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由课件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新知的学习。】
活动导入:在教室布置模拟超市,让学生思考去超市购物要准备什么?(钱),这节课我们就让每个同学都到超市去购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谁先做好准备谁就第一个购物,在活动中导入课题。品析:设置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播放例7,引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1)四种刊物的单价;
(2)购买图书的总钱数。
问题: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此处让学生理解“正好”的意思,“正好”就是所买两种杂志价格总和为13元。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全班汇报。
2.教师总结:
方法一:先随便选两本,算一算总价,比13元多了,就把其中一本换便宜一点的,比13元少了,就把其中一本换贵一点的,5+8=13(元),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方法二: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试一试,两本总价之和为13元即可,6+7=13(元),买《画报》和《连环画》。
【品析:此题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让学生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策略,重点让学生理解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质疑:在解决例7的问题“用13元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时,能用13元减去其中任意一本杂志的价格解决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按要求试一试,用13元减去任意一本杂志的价钱,所得的结果与哪一本杂志的价钱相等,那么这两本杂志的价格之和就正好是13元。
【品析:通过质疑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探寻不同解题方法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尝试和罗列,前者体现为:先随便选两本计算,再根据结果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结果小于13元,则将一本换贵一些的,后者体现为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地“试算”。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并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在引导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中,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课上不能很好的掌握,课下多组织一些模拟购物活动,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知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