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画线段图整理信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画线段图整理信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19 10: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苏教版2013版四年级下册第48页例题1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线段图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借助微课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体会画图策略的优越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在观察、思考、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规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课前翻转、自主学习
生独立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学课前微课,完成前测题后小组合作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学习和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一节基于课前翻转的微课教学,让学生课前在学校机房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解决了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的难题,教师仅进行
课堂观察,并不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孩子在自学后通过小组交流,熟练掌握微课中的学习内容。而微课仅涉及课本当中例1两种解法的教学和线段图绘制的基本规则,对于课后练习也不提供答案,防止孩子不经思考,通过微课直接知道答案,也为新课留下适度的教学空间。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课件出示复习题和例1
复习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和小宁邮票枚数同样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例1: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师:课前我们已经通过微课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请问:复习题和例1都有两个条件,为什么复习题比较简单,而例1却比较复杂呢?
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3.师小结:复习题中两者的邮票同样多,所以比较简单,看来,把两个数变得同样多容易解决。(板书: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对微课中已学的复习题和例1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后面发现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规律埋下伏笔。
三、回顾所学、学习画图
1.师:现在例1你们会解答
吗?谁能把你学会的两种方法在黑板上给大家说一说?(生若没有画线段图讲解,师适时提问:仅说算式,我们容易理解吗?)
师生共同得出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们会画线段图吗?课件出示从前测题中收集到有问题的线段图,请学生给予改正。
【设计意图】让孩子画线段图、说算法,可以检查课前翻转的教学效果,接着出示有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改正,加深学生对线段图绘制规则的记忆和理解。
四、比较分析、得出方法
1.比较分析
(1)课件出示两种不同解法的线段图,师提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师边用课件演示边小结:
方法一是先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减去,这样两者的邮票枚数就变得同样多,算式为(72-12)÷2,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去多法”。
方法二是先给小宁添上12枚,这样两者的邮票枚数又变得同样多,算式为(72+12)÷2,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补少法”。
(2)师追问:比较了不同之后,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师生小结:两种方法共同点都是“把两个不同数量的和变成两个相同数量的和”(课件出示)
2.拓展延伸
师:现在你们还有别的方法让两个数量变得一样多吗?会列式解答吗?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小组在展台上利用线段图展示、讲解算法,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师相机课件演示:把小春比小宁多出的12枚邮票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1份也就是6枚邮票给小宁,这样两者邮票的枚数又变得同样多,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平均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比较不同,再发现相同,既在对比分析中帮助学生找出解决和差问题的一般方法,也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同中可以发现相同,相同中也可以发现不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反驳、交流、提升、肯定、赏析等方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适时还给学生,而教师隐身而不退身,时刻关注学生的“互动状态”——互动的维度、广度、密度、深度等,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次现身,对孩子的发言进行总结、提升,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数学味。
3.学会检验
(1)出示从前测题中收集到的典型错误算法。
(2)提问:这是课前一位同学列式计算的,答案正确吗?怎样检验呢?
相机提问:48加上24等于72,满足题目中共有72枚邮票的条件,为什么不正确呢?
(3)师小结:我们一般采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时要注意符合所有的已知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孩子在前测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让孩子愿意思考出错的原因,找到检验的方法。再交流其中的道理,加深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49页“练一练”
(1)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
(2)请学生检验自己在前测题中的解法是否正确,并尝试用另外两种方法解答。
(3)全班汇报交流,师课件出示三种解法,再次让学生明确这三种解法的共同点。
2.完成课本52页练习八第1题。
(1)师出示在前测题中收集到有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指出错误。
(2)有问题的学生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3)课件出示3种解法。
3.完成课本52页练习八第2题。
(1)出示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
短花边:(90-10)÷4=20cm长花边:20+10=30cm
方法二:
长花边:(90+10×3)÷4=30cm
短花边:30-10=20cm
(2)提问:大部分同学采用的是方法一,而不是方法二,为什么呢?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选择相对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课本52页练习八第4题。
(1)出示两种画图方法
(2)提问:在本题中,你们觉得那种线段图比较好呢?为什么?
明确:在本题中采取图一的画法,很容易看出笔记本的单价,所以应选择图一。
(3)追问: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第二种线段图都比第一种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辨析。
明确:在数据比较大的情况下,第二种线段图比较简便。
师小结:在选择何种线段图时我们仍然要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选择适合题意的线段图。我们在运用策略时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学生前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小组交流、辨析,既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方法的能力,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六、反思质疑、拓展提升
1.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1)生谈收获和疑问。
(2)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整理信息和列表策略整理信息一样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便于我们分析,容易找到解题方法,而且可能有多种的解题方法。最后在检验时要注意结果要满足所有的已知条件。
2.课件出示: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数形隔离万事休。
—— 华罗庚
揭示:数形结合思想
【总评】
本节课是一堂基于小组合作,借助微课,实现课前翻转的实验课。教学中改变以前许多微课教学中把一节课的内容全部录制下来,让学生学习,而课堂教学仅是对新知的回顾和不断的进阶练习的做法。课前微课中适当“留白”,让小学生对于后面的课堂教学还能继续保持兴趣和热情,为课堂教学适度保鲜。学生因为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总结两种解法的异同点,从而得出解题的一般方法,用来对于习题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这种形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用于针对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辨析,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对别人的精彩发言进行赞赏,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再将课前和课中的知识制成课后微课,上传到班级空间和学校资源平台上去,让那些一知半解或尚未听懂的孩子课后到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或回家后还能反复学习、理解和掌握,凸显了微课教学的优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微课和小组合作的合理运用,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