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演绎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简便运算。
2.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用符号、图形、字母等方式表达数学规律,构建严谨、简约、易懂的数学模型。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乘法分配律。
1.材料一。
住宿每天60元,吃饭每天40元,大约要3天,住宿和吃饭一共要多少元?
试做、汇报。
(60+40)×3=100×3=300(元)
60×3+40×3=180+120=300(元)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两种做法,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
(60+40)×3=60×3+40×3(板书)
2.材料二。
住宿每天80元,吃饭每天50元,活动共2天。住宿和吃饭一共要多少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能得到一道等式吗?试做、汇报。
(80+50)×2=80×2+50×2(板书)
为什么这两道算式能写成一道等式?你能从乘法的意义上说明它们为什么相等吗?
3.材料三(例题)。
自学课本54页例题,看看你能得到一道什么等式?
自学、汇报。(65+45)×5=65×5+45×5(板书)为什么能写成这道等式?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1.提出猜想。
比较这三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汇报。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2.验证猜想。
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写算式、计算、汇报结论。
3.归纳规律。
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a+b)×c=a×c+b×c
问:这里的a、b、 c在第一道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在第二道算式中呢?可以表示这几道等式中的三个数吗?a、b、 c还可以表示哪些数?
4.联系旧知。
(1)出示长方形图:长64米,宽26米。(55页想想做做第3题)
长方形周长的两种不同算法也反映了乘法分配律。
(2)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25×23)。
乘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和算理中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乘法分配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运算符号。
[教材上想想做做第1题]
①(42+35)×2=42×□+35×□
②27×12+43×12=(27+□)×□
③15×26+15×14=□○(□○□)
④72×(30+6)=□○□○□○□
试做、汇报。怎么想的?这组题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做的?
第2、3小题与1、4小题有什么不同?
出示:a×c+b×c=(a+b)×c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教材上想想做做第2题]
①(28+16)×7 28×7+16×7 □
②15×39+45×39 (15+45)×39 □
③74×(20+1) 74×20+74 □
④40×50+50×90 40×(50+90) □
试做、汇报。想一想为什么相等或不相等?
3.算一算。[教材上想想做做第4题]
(64+36)×8 64×8+36×8
25×(17+3) 25×17+25×3
你觉得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好处?
四、全课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形成新的猜想。
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有什么新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