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1-19 13: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课件
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浓度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
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
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
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
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初步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中学会自主
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三、学情、学法分析
1、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说学、教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
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
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说教学设计 ?? ?? ?? ?? ?? ?? ?? ?? ?? ?? ?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上他们将带来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
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
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
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得出此
题尚须补充、添加的条件。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心灵去感受,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之后,我再给出需要补充的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计算,这样我们不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再乘胜追击的给出几个巩固练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
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
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做出对比,我将为他们展示准备好的密度为1.38g/cm3的40%的氢氧化钠溶液。他们会将抽象化的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最后用字母代替数据进行推导,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
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
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
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
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
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
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 ?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 ?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
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
C.1000ρ/40a? ? D.40a/1000ρ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
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
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
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设计反思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
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
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我和我的学生受益无穷。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

3、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