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复习:酶与atp

文档属性

名称 09高考生物最后冲刺复习:酶与atp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7-21 21: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专题二 细胞代谢
第二讲 酶与ATP
一.知识方法梳理
考纲解读: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高考要求: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高考要求:Ⅱ)
要点梳理: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酶的概念三要素:产生部位:活细胞。蛋白质类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RNA类酶是在细胞核等处合成。生理作用:生物催化作用。化学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作用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3)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液定要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用刚煮沸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进行实验,就会因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的活肚。
(2)淀粉酶的来源不同.其最适温度也不定相同,在保温时必须加以考虑。市售的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60℃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37℃。
(3)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对照组加人等量的反应物如2 mL 可溶性淀粉后要先放人不同环境5min使反应物达到所处不同环境的温度.然后再加新鲜酶液.摇匀维持5min否则若加入酶后再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由于酶的高效性.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已把反应物给分斛了.会造成错觉。
(4)关于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操作时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如可溶性淀粉液。不能在加入酶后,先加入反应物,再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这样可以防止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方可证实环境过酸和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如果改变顺序则会影响效果。此实验中要注意保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作用.排除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变量只有pH的不同。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即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
(2)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而能量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3)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十分迅速。ATP的形成途径:
特别提示: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的能量代谢 ATP 合成中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转移到ATP中,储存能量。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就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1)"ADP+Pi+能量→ATP"能量的来源(场所)和去路:
①来源:
动物细胞:主要是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内,还有在细胞质基质内)
植物细胞:除呼吸作用(同上)外,还有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内)。
②去路:贮存在ATP中。
(2)"ATP→ADP+Pi+能量"能量的来源(场所)和去路:
①来源:ATP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②去路: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等。
二.题型分类聚焦:。。
类型一:酶的特性的考查
例1 (2008高考上海生物)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A.高效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多样性
分析: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物质的一种反应是酶的专一性的概念。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解答: B
类型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能量代谢
例2(2005·江苏生物)下列过程能使ADP含量增加的是( )
A、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消化 B、线粒体内的[H]与02结合
C、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 D、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收缩
分析: ADP增加意味着ATP不断水解释放出能量,即相关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经分析,消化道内蛋白质消化即蛋白质在蛋白酶作用下水解,不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内[H]与O2结合是产生大量的ATP,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然后将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此过程也要合成ATP;而细胞分裂时纺锤丝的收缩需要消耗能量,ATP水解释能后转化成ADP。。。
解答:D
变式: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生物体内都有酶和ATP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都是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③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高温、低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的失活 ④ATP与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可逆的,ATP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细胞内的呼吸作用 ⑤同一个体内的各种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但作用相同 ⑥能合成酶的细胞就能产生ATP,能产生ATP的细胞也在不断地合成酶
A、4个 B、5个 C、0个 D、2个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酶和ATP的相关知识。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等特点,但低温时酶的活性只是降低,而不是失活,因此与高温、过酸和过碱使酶失活的机理不同。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活细胞内ATP与ADP不停地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仅物质可逆,而能量不可逆。酶和ATP与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病毒自身不能体现生命现象,就是因为体内缺乏相关的酶和ATP等。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能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就有不同的酶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能合成酶的细胞就一定能产生ATP,但能产生ATP的细胞不一定能不停地合成酶,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解答:C
三.易错误区警示:
题目1:29、哪种生理活动不可以使ATP转变为ADP()
A.光反应 B.丙酮酸分解 C.小肠吸收葡萄糖 D.植物根尖吸收水分
分析:考察的是ATP是否被消耗,A、B均产生ATP,但均需要合成酶,又要消耗ATP; C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D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不需要能量。
解答:D
题目2(07广东)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mol r-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38一1和图38一2。
图38-1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38-2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
(注:酶浓度固定) (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38一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38一1中分别画出理想条件下CO2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线),并分别说明原因。(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酶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38-2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能力;考查考生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由题干可知,每分解1 mol谷氨酸就能产生1 mol CO2,因此根据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就可推得谷氨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中曲线1。酶的浓度增大,酶催化反应速率提高,在低物量不变的情况下,反应完成的时间减少;温度降低,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未失活,则反应所需的时间增大。重金属离子能与酶牢固结合且可不解离而失活,因此,当加入的重金属离子均与酶结合后,再增大酶浓度,新加入的酶表现出催化活性,由于温度、PH等不变,酶的活性不变,所以酶浓度与其反应速率的直线关系不变。
解答:(1)见曲线1(评分依据:每分解1 mmol谷氨酸则产生1 mmol CO2,根据CO2浓度变化曲线,可得到严格的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当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曲线2,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当温度降低10℃时,见曲线3,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见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平行直线,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4.能力强化训练
训练1:以下是对生物体ATP的有关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活细胞中其循环是永无休止的
B.ATP与ADP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
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物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进行
解析:生命活动要消耗ATP,细胞不断合成ATP,在活细胞中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永无休止的。ATP和ADP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细胞内ATP含量很少,但合成很快,以适应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提供能量,酶才具有催化作用,降低反应所城的活化能,从而保证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进行。。。
解答:A
训练2: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甲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绘制出乙图曲线1,则乙图曲线2是指改变甲图中何种条件后气体量的变化(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分析乙图,曲线2与曲线1相比,达到酶饱和的时间相同,达到酶饱和时的气体量不同,可知是在底物和反应条件(温度)不变时降低了酶浓度造成的。故A正确。若是改变土豆的数量,曲线应改变达到酶饱和的时间,但不改变达到酶饱和时的气体量。若改变是温度,则改变酶的催化效率,但不改变达到酶饱和时的气体量。
解答:A
训练3:有些酶必需在有激活剂的条件下才具有活性。下列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下图所示。根据结果判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该酶的激活剂 B.该酶在80℃的环境条件下没有活性
C.试管Ⅲ中酶的活性比试管Ⅱ中的高 D.35min后试管Ⅱ中产物的量不再增加
解析:A正确,从图上看,加入甲物质后,II和III试管中的底物浓度下降,说明物质甲是该酶的激活剂;B正确,从图上看,从0-50min,试管I中的底物浓度保持不变,说明酶已失活;C错误,由曲线II和III比较可知,试管II中底物浓度下降速率比试管III快,说明在试管中酶的活性比试管ⅡI中的高;D正确,35min时,试管II中的底物消耗殆尽
解答:C,故产物的量不再增加。
训练4:下列选项符合右图示含义的是
A.随pH值从5升高到7,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B.随pH值从5升高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C.温度从0→A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D.该酶的最适pH值为7
解析:反应物剩余量与酶催化效率成负相关,剩余量越少说明酶催化效率越高。由图可知,酶的活性pH=6>pH=7>pH=5。故A、D错误。从O到A,反应物的剩余量减少,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故C错误。无论pH多少都是在A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说明随pH从5升高到7,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故B正确。。。
解答:B
训练5: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择表中进行实验的一组试管是 ( )
A.1和2 B.2和3 C.3和4 D.2和411
解析:探索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pH,应设置不同的pH做对照,温度、酶浓度等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且适宜。
解答:B
训练6: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
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
解析:甲试管中蛋白液中的蛋白质被猪笼草分泌液中的蛋白酶分解,但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在反应前后理化性质不变,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呈紫色;乙试管加入了蛋白液和水,蛋白质不被分解,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呈紫色;丙试管加入猪笼草分泌液中的蛋白酶将蛋白块分解,故蛋白块消失;丁试管加入水,蛋白块不能分解,故蛋白块不消失。
解答:C
训练6: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植物淀粉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酸性淀粉酶的获取。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淀粉与碘液呈蓝色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的淀粉酶提取液(酶浓度相同),淀粉溶液等
【实验步骤】(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字母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保温1小时。
(4)四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A_____、B_________、C_______、D的颜色深浅程度______________(用+或-表示)。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结果表明:在最适pH和最适温度条件下,浓度相同的不同来源的淀粉酶,但催化效率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丙三种生物中,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_________。
解析:实验目的是比较甲、乙、丙三种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自变量是来自三种微生物的淀粉酶,因变量是淀粉酶的活性,可通过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反应速率表示,利用淀粉与碘液呈蓝色的特性,根据加入碘液后的颜色深浅做指标。4号试管做空白对照,故不加生物提取液,以确认自变量;加入0.5mL pH为5.5的缓冲液,以抵消加入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催化效率不同源于酶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三种不同微生物遗传物质上的差异,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颜色最浅(-),表明乙生物产生的淀粉酶催化效率最高。
解答:1.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
(1)0.5 0 3.5 +++ (3个及3个以上正号均对)
(2)酶的来源
(3)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4)乙
高考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