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__“1.2探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__“1.2探究结构---结构的稳定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0-01-18 09: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结构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定和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3、能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并能对如何增加结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注重小组之间的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主要因素。
(二)教学难点:1、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利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简单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PPT演示法、技术试验法、分析讨论、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教学在技术多媒体教室完成。通过试验,幻灯片呈现诸多的图片、实物,借以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多媒体课件、装有等量塑料泡沫和橡皮泥的矿泉水瓶2个、两端钻孔小木条20根、螺栓螺帽各12个、不倒翁一个,塑料泡沫构件一套。
教学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播放生活中几组因坍塌而引起惨痛结果的画面--翻到的三轮车、倒塌的候机大厅、坍塌的桥梁、建筑中的电厂,在给学生震撼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讨论 目的是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稳定性的概念:设问:对于稳定和不稳定大家是怎么认识的呢?以大家坐的板凳为例大家认为什么样的板凳是稳定的?什么样的板凳是不稳定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不倒翁的稳定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稳定的概念: 稳定指的不是状态绝对不变,而是指受扰后,允许状态有所波动,但当扰动消失后,能回到原平衡状态。不能回到原平衡状态,为不稳定。 结构稳定性的含义: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由生活中的物品不倒翁、茶几提问:这两种物品为什么能够保持自己稳定性,结合演示试验一:准备两个填充等量塑料泡沫和橡皮泥的矿泉水瓶,一个矿泉水瓶中的橡皮泥放在瓶底,另外一个矿泉水瓶中的橡皮泥放在瓶口(改变两个矿泉水瓶的重心)。将两个矿泉水瓶同时放在同一块木板上,从一侧慢慢抬起木板让学生观察哪个矿泉水瓶先倒下。探究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越高越不稳定。 图片展示埃菲尔铁塔和倒立啤酒瓶的图片,让学生理解掌握支撑面的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桌椅、拦河大坝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探究实验:让学生利用小木条和螺栓螺帽依次组成如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的形状,并给他们施加外力体验不同结构形状的稳定性。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是:结构的形状。用生活小贴士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一些产品的应用原理。 对比分析静态自行车和骑行自行车的稳定性原理 听讲、思考 教师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掌握。 学生动手实验验证 学生思考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由教师启发,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理解了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由理论知识加上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总结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结构的稳定性与它的几何形状、支撑面积大小和重心位置密切相关。 学生思考回顾
课后延伸 如何使书直立起来? 落地扇为何不易倾倒? 如何更好的用自行车携带一箱子书和一床被子? 照相机为什么都采用三脚架? 啤酒瓶可以预测地震吗? 激发起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热情和培养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延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注重课堂学习活动的延续性。
思维延伸逆向应用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不稳定的结构在生活用有应用吗?请举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己思维方式的培养、逆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样重要
七、板书设计:
结构的概念:
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影响结构稳定的基本因素:
结构重心的高低
结构与地面形成支撑面的大小
结构的几何形状

八、教学反思:
本课程力求用简单的教学工具和器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原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过程、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注重小组之间的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