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出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念;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因素,一方面好奇心理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形成新概念的认知,另一方面活泼好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容易产生认知的“误区”。
【教学重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中的 部分。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 、 、土壤、温度等,它们都能影响生物的 、 和 。
(2)生物生存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物生活的 或 的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生物个体的生存既会受到 生物的影响,也会受到 生物的影响。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 也可以 。
2. 活动一:寻找纸蝴蝶
讨论:(1)这2位同学各找到了多少只纸蝴蝶?你粘贴的纸蝴蝶被发现了吗?分析被找到的和没有被找到的纸蝴蝶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是一只真的蝴蝶,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活动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根据课本资料,观察实物仙人球,讨论睡莲、仙人球、猎豹、北极熊、竹节虫生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各自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睡莲:多年生水生植物。根状茎,粗短、中空。外型与荷花相似,不同的是荷花的叶子和花挺出水面,而睡莲的叶子和花浮在水面上。种子表面有蜡质不沾水,比重比水小。
仙人球,原产于南美洲,一般生长在高热、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带。性喜干耐旱。为仙人科多年生肉质多浆草本植物。茎呈球形或椭圆形,高可达25厘米,绿色,球体有纵棱若干条,棱上密生针刺,黄绿色,长短不一,作辐射状。 仙人球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特指仙人掌科,而广义上的仙人球则泛指所有球状或近似于球状的仙人掌类植物。
生物名称
生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特征
睡莲
仙人球
猎豹
北极熊
竹节虫
4.活动三:列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课前收集、整理生物是如何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介绍。
5.完成下列概念图
6.检测反馈
①大多数鱼类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甚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残废率很高,因此发育成鱼的数量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
A.一种适应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
②下列关于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极地狐与大耳狐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B.大耳狐耳朵较大,能及时散失体内大量的热量
C.极地狐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大耳狐适应炎热的生活环境
D.极地狐耳朵短小,尾巴也短小,有利于防止热量过分散失
③.下列各项中属于适应相对性的是? ( )
A.一只猫有时吃老鼠,有时也吃鱼
B.丹顶鹤冬天到江苏省盐城,夏天到黑龙江扎龙
C.牛和羊喜欢吃禾本科植物
D.大熊猫因传统食物箭竹开花死亡而挨饿
7.反思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其他同学的表现怎么样?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从生活中常见的蝴蝶入手,通过“寻找纸蝴蝶”的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接着组织学生结合资料、实物和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分析睡莲、仙人球、猎豹、北极熊和竹节虫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初步形成“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概念。然后教师展示了仙人球茎的解剖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带领学生在学生课前准备的展示基础上总结出生物从形态和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适应环境的,最后还谈到生物适应环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和主动学习。
本节课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课程资源,如教师找到的教学素材(图片、动画、视频等) ,又如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生活资源,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具有学习的共鸣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主体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贯彻整个课堂中,这样才符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