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课型
课时
新课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环境的适应。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及模拟探究活动,提高分析和探究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认同坚持合理规划,确保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
学
分
析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全面认识。
资
源
图片、视频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引入:“寻找图片中的小生物”:老师展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思考:生物具有怎样的特征不易被发现?什么样的生物容易被发现?这样对生物有什么好处?
得出结论:与环境相似的生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天敌发现。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自主学习课本P31-32五个图片资料,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探讨:
1、这五种生物的适应现象各有什么特点?(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考虑)这种特点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观察水葫芦有哪些方面与环境相适应?
2、自然界有如此多的适应现象,说明了适应具有什么特点呢?
3、生物有那么多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是不是就不会遭遇不测了呢?由此说明适应具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总结生物的适应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
植物在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环境相适应(图片展示)
植物的花:(图片展示)风媒花和虫媒花这什么不一样?
2、动物在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环境相适应(图片展示)在生理和行为方面如动物具有与其运动方式等相适应的器官。虎的牙、爪 ;鹰的爪、黄鼠狼的化学武器、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1)保护色:动物所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叫做保护色。
保护色有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和捕食。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作用: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拟态。
很多生物在生活习性上也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冬眠(夏眠),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等等
三、适应的相对性
比目鱼的体色与周围沙滩上沙子的颜色一致,是一种保护色;雷鸟的白色羽毛在冰天雪地里是一种保护色,设想一下:如果沙滩上的沙子退去,如果把白色的雷鸟放在苔原上会是什么结果?为什么昆虫伪装得再好,也难逃视力敏锐的食虫鸟的眼睛?
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四、适应的意义
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由此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思考: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对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
教师展示PPT,进行课堂检测。
作业布置
《生物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二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1.普遍性
2.相对性
3.多样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