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结果。
2.理解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遗传图解。
(二) 能力训练点
1. 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训练学生知识扩展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实践观的教育。
2.从基因的分离规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解决方法]
(1)通过染色体上标有有关基因的减数分裂动画,增加学生的直观性和理性认识,助于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的类型:新授
五.教学程序
引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2)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豌豆粒色试验 ②豌豆粒形试验
P黄色X绿色 P圆形X皱形
↓ ↓
F1 黄色 F1 圆形
自↓交 自↓交
F2 F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我们将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豌豆种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图,讲解实验过程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l)两对相对性状指哪两对?
要求学生弄清相对性状的概念,只有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才叫相对性状。
(2)F1代表现为黄圆一种性状说明什么?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性状的显、隐性。
(3)F2代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新性状,即绿圆与黄皱,而且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
教师说,让我们听听孟德尔是怎样解释的,引出下文。
(二)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首先验证:这一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粒色:黄色: 315+101=416
绿色: 108 +32=140
黄色:绿色 接近于3:1
粒形:圆粒: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3:1
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强调:
(1)黄和绿、圆和皱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这两对基因又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2)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提问:(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
(2)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
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产生的配子情况。
关于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发生自由组合的根本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F1产生配子的过程。
大家知道,配子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开,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可以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之自由组合,产生四种类型且数量相等的配子。即YR、Yr、yR、yr。
提问:(3)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
(4)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
小结:孟德尔在完成了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以后,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巩固: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
3)双隐性个体占总数的 。
3.总结、扩展
总结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F2代 16种结合方式 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 比例9:3:3:1
问:(1)如果是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F1产生多少种配子?
(2)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多少种配子?如果是一个卵原细胞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