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知识结构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教学目标
1、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2、 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⑵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解决方法]
⑴借助于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⑵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素材,让学生开展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解决方法]
借助于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或图片。
七、学生活动
1、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与探讨]1、为什么一对夫妇生育的后代存在着性状差异?2、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了父亲的特征,又有与母亲相似的性状?3、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又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后代的?
边板图边叙述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
F1 黄色圆粒
↓
F2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设问:1、谁对谁是显性性状?
2、F2中出现了哪些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3、F2新性状组合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什么规律?
5、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9:3:3:1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边板图边叙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与理论结合起来)
讲述:⑴豌豆的粒色和粒形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遗传因子Y、y和R、r控制。⑵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配子。⑶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⑷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Y与R、r、y与R、r)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⑸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因此,即有16种受精结合方式,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比例为9:3:3:1)。
边板图边叙述测交实验。
(三)总结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
(四)作业布置
预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
F1 黄色圆粒
↓
F2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第2课时
复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结果,以及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和验证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内容明确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提问: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如何遗传呢?
教师提问:⑴谁自由组合?⑵何时自由组合?⑶怎样自由组合?⑷自由组合与分离有什么关系?⑸自由组合的结果如何?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有何联系和区别呢?教师总结。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对象 一对相对性状 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 一对 两对及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1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减1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 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表现 F1配子类型及比例 2种1:1 22或2n种,(1:1)n
F1配子组合数 4种 42或4n种
F1测交结果 2种,(1:1) 22种,(1:1) 2或2n种,(1:1)n
F2基因型 3种,(1:2:1) 32种,(1:2:1) 2或3n种,(1:2:1)n
F2表现型 2种,(3:1) 22种,(3:1) 2或2n种,(3:1)n
联 系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个定律同时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延伸和发展
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思考与讨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11相关内容,共同讨论回答讨论题,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假设→求证等阶段。
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遗憾的是,这一重要成果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沉寂了30多年。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费里斯、德国植物学家科伦斯、奥地利植物学家切尔马克,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孟德尔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教师讲解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总结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本节课的最后,指导学生认真做教材P12拓展题,通过此题教给学生解遗传题的思路,归纳如下:
⑴凡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基因型可写出一半来,如黄色豌豆 可写成Y—的形式,另一个基因待定;
⑵凡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其基因型,如绿色豌豆 直接写成yy;
⑶把两对相对性状分解为一对,一对来考虑,使问题简化;
⑷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都可按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来反推亲本的基因型;
⑸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确定后,再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综合在一起即可。
教师要补充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
(三)总结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练习,P14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四、自由组合定律
1、 内容
2、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联系和区别。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对象 一对相对性状 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 一对 两对及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1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减1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 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表现 F1配子类型及比例 2种1:1 22或2n种,(1:1)n
F1配子组合数 4种 42或4n种
F1测交结果 2种,(1:1) 22种,(1:1) 2或2n种,(1:1)n
F2基因型 3种,(1:2:1) 32种,(1:2:1) 2或3n种,(1:2:1)n
F2表现型 2种,(3:1) 22种,(3:1) 2或2n种,(3:1)n
联 系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个定律同时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自由组合定律是分离定律的延伸和发展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 基因
2、 表现型
3、 基因型
4、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5、 等位基因
6、 推断双亲基因型的常用方法
⑴凡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基因型可写出一半来,如黄色豌豆 可写成Y—的形式,另一个基因待定;
⑵凡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其基因型,如绿色豌豆 直接写成yy;
⑶把两对相对性状分解为一对,一对来考虑,使问题简化;
⑷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组合,都可按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来反推亲本的基因型;
⑸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确定后,再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综合在一起即可。
7、 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