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
西方人文思想
东来的西学,向西的追求
科学技术
儒学与西学
儒学精神要领在于禁锢,
西学的核心要务在于人的解放,在民主手段下获得自由和科学化的发展。
西学冲击中学,在撞击中,追随潮流,走向整体。
文明之光——争鸣,学术交汇,时代脉搏
多家思想服务社会,多元化趋向一元
中学的核心 ——儒学
6——11世纪,儒家融合他思想追随时代
16-20世纪,近代的“风”摇撼传统儒家思想的根
12-16世纪,儒家思想哲学化体现社会需求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潜滋暗长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封建社会的内部格局及利益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封建制度迅速进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
前言
明清思想
占据统治地位思想:
反封建思想:
理学和心学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明清科举考场
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
一.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活跃
(一)背景
①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理学僵化束缚人们思想②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②社会矛盾激化。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②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市民工商业者阶层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1.政治:
2.经济:
3.阶级:
4.思想: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①生平与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异端”自居
②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藏书》
李贽(1527—1602)
1.李贽——离经叛道
二.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活跃
(二)代表人物:
是指某些少数的宗教团体,他们的信仰不是正统的,离弃了已经广被接受的信条。
异端
(2)概括李贽的观点:
材料一:道学家“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材料三:“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材料二:“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抨击传统观念,肯定人正当的私欲,倡导个性自由;
反对以孔子为是非的标准,提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
而变化;【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
(3)李贽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蔑视礼法;
追求个性发展。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明朝史话》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其思想具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战斗精神和时代特色(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顾炎武(1613—1682)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1610—1695)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
(1)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
二.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活跃
(二)代表人物: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专制
限制君权,提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工商皆本
(2)黄宗羲主要思想:
材料四: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君臣平等
(1)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君臣平等;
(3)工商皆本;
(4)限制君权,提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 ——胡晓林编:《中国全史》
影响:①抨击君主专制,推动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②主张工商皆本,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黄宗羲主要思想:
黄宗羲在论经济政策时说道:“世儒不察,以工
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
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请回答下面问题:
(1)黄宗羲的主张与我国古代传统政策有何不同?
(2)指出黄宗羲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1)黄宗羲认为农业和工商都是“本”,都应该重视和发展,应该“痛绝之”的只是工商业中不切民用的有害因素。而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政策则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本抑末,重农抑商。
(2)背景:黄宗羲的主张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积极意义:这种认识和主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生平: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他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清军南下时,他参加抗清活动,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
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二.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活跃
(二)代表人物: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
代表作:《日知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亡国和亡天下有什么区别?
(2)顾炎武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他的思想被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顾炎武思想: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1.背景:出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学风。
2.含义:“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3.特点: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王夫之的生平:
字而农,号姜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匿于湘西山区,闭门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刊行的共70种。
他的哲学思辩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二.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活跃
(二)代表人物:
对中国传统的经典六经,他觉得有这个义务要让它做出一种新的解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创造一种新的思想,但是这种新的思想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不是一种主观意义的解释,而是一种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天道,天道合一了,好像就是“乞活埋”了,把自己的七尺之躯埋没在天人之间,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
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
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
横批:湘西草堂。
草堂内有湘西特有的一双木屐和一把油纸伞。据说,船山先生对异族满清的统治一直无法接受,骨子里都是反清复明的念头。他出外必穿木屐,以示脚不踏清王朝之地;又不管天气是晴还是雨,皆手撑着一把油布伞出门,以示头不顶清王朝之天。
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
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从天乞活埋。
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
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主张“循天下之公”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自然规律(朴素的唯物主义)
材料二: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激烈地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中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那么他们还是不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呢?
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顾炎武:《日知录》
黄宗羲是以“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为前提,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中国儒学史》
儒家中的改革派
三.评价明末清初活跃的思想局面?
1.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使儒学的正 统思想受到冲击;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2.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经历
及进步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3)治学上: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4)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5)实践上:都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1.积极:
2.局限: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①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早期民主启蒙思潮);
②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政治:反对专制
治学: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
知识·梳理
反正统意识
共同点
经济:工商皆本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批判: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治学上: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
2.继承:
(1)君主制;
(2)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李贽提出“更不言一,亦不言理”;顾炎武呼吁“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黄宗羲则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①主要内容:批判程朱理学死读经书,重农抑商,君主专制;(或回答: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民主思想)
②时代特点: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影响:启迪近代民主革命。
请就此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
并分析上述言论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四.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具有启蒙作用,促进思想解放;
3.冲击君主专制统治;
4.对近代民主思想有一定影响;
5.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教育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教育事业;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儒学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③儒学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演变
背景:
诸子:
百家: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为理学
明清新发展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思想: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