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影视作品为何频频出现桃花?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
启动
启动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桃夭》是最早的桃花诗,是先秦陌头妖娆明媚的一抹春色。深深浅浅的红色桃花,开在春日暖阳里,映照着春天盎然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树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桃花开满枝桠,灼灼动人。新娘出嫁在这个喜气洋洋的花开之际。人们为这个出嫁的女子唱起赞歌,用桃花歌颂她的青春美貌,并把家庭美满幸福、人丁兴旺的热烈祝福送给她。
这首《桃夭》,以桃花歌颂爱情和婚姻,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美好期盼。除此之外,它还以桃花喻女子美貌 ,成为“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的作品。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3
去年路过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一季花开,一段往事,多少思绪缠绕在心间。还是去年,崔护在京城南郊意外遇见了一个美丽少女,她站在桃花树下,姣好的容颜和妖娆的桃花相互映衬,更让她增添几分动人的美。次年,崔护忆起往事,于是故地重游,只可惜桃花依旧,却不见去年人。
这段桃花情缘,美丽而短暂。或许有一种爱情,就像桃花,来不及拥抱这个春天,就匆匆逝去。正如一首诗写的那样:“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4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花,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宁静安和、恍若仙境的世界。桃花,也成了世世代代文人的情结,它代表着诗意与宁静。
唐伯虎也用桃花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体会过亲人离去的滋味,也体验过梦想破灭的酸楚,此时此刻,唐伯虎守在苏州老家,筑起了自己的那片桃花源。风吹过时,桃花树下落红飞舞,片片洒落。他仰着头,把酒一口饮尽。美酒穿肠,桃花拂面,歌笑饮醉,坐卧花前,他是桃花树下最逍遥的桃花仙。
在唐伯虎人生失意的那一刻,还有桃花和酒,给予他孤独灵魂上的慰藉。
世外桃源的故事
桃花源记
FUNKY TUNES
5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6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朗读赏析
22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才通人 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 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 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 19、寻病终
文言知识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部,详尽。)
词类活用:
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他的,代渔人的)
(其:这、那)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并:全部)
(并:一起,一同)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对,向)
①忘路之远近
②渔人甚异之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的,助词)
(它,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件事)
古今异义
2、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
1、缘溪行
缘故、缘分。
3、说如此
这样。
缘
鲜美
如此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沿,沿着。
鲜艳美丽。
像这样。
古今异义
4、阡陌交通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绝境,
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
今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指妻子和儿女;
交错相通
不用说、更不用说
a.判断句: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特殊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
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如本文中: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词句难点
一个意动用法:
两个借代:
三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异:认为……奇特
黄发、垂髫
缘=扶
要=延
秘境寻踪
本文以 为线索,依
次写了:
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发现桃源
进入桃源(做客桃源)
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品读课文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关于主题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试一试:你能找到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 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总意):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落英缤纷------落英 :坠落的花瓣。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奇思妙想:《桃花源后传》
一
词
多
义
舍:1.便舍船( )
2.屋舍俨然( )
寻: 1.寻向所志( )
2.寻病终( )
为: 1.捕鱼为业(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出: 1.不复出焉( )
2.既出,得其船( )
丢下,离开
房屋
找
不久
当作
对,向
离开
出来
课堂检测
古—
今—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食品的味道好
古—
今—
率妻子邑人
阡陌交通
古—
今—
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配偶
交错相通
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
今
异
义
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好像
古—
今—
仿佛若有光
古—
今—
古—
今—
来此绝境
古—
今—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
今—
不要说,更不必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古
今
异
义
遂与外人间隔
不来往
隔开,隔断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 时
著名诗人。
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
、 、 桃花源的情形。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陶渊明集》
东晋
陶渊明
发现
访问
离开
寻找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A
A
A
A
A
A
B
B
B
练一练
谢引
奶黄小麻薯
谢谢
BOFFIN
启动
启动
FUNKY TU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