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年级学科 九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通过图像的研究和分析,来确定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之一,是后续学习各类函数的基础.反比例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核心,是图像“特征”、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也正是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属性所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首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统一体.通过对图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结合本课内容,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作图(列表、描点、连线)”,再到“性质(观察图像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像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2能根据图像数形结合地分析,从而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能利用反比例函数性质分析并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抓住函数的变化规律是由决定的这一性质. (4)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 重点: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探索其性质. 难点:类比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基本熟练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与应用,同时前一课也初步认识、感知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但是反比例函数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习一次函数所产生的“惯性”,会导致学生在画图、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方面出现负迁移等问题.为此,教学时将采取正面引领(展示学生所画的正确图像,回顾作图步骤)、反面剖析(展示学生所画的错误图像,分析错误原因)、实践操作(学生再画函数图像时,不仅能正确作出函数的图像,而且能在作图中体验、探索函数的性质)3个步骤加以解决.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哪些内容?是如何研究的? 以正比例函数为例,请同学们从图像形状、位置、变化趋势和函数增减性4个方面填写表1. 表1函数 图像形状 图像分布 图像变化趋势 函数增减性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加以补充,并将答案写在表格中,强调是从形状、位置、变化趋势和函数增减性4个方面去研究的.教师特别指出:本节课我们先研究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形状和分布.【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好铺垫.(二)操作探究,形成新知 问题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会是什么形状的?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来看一看.同时注意点在什么位置,这些点构成什么图形? 列表(如表2). … … … … 列表时,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函数有意义(即),同时,所取的点既要使自变量的取值有一定的代表性,又不至于使自变量或对应的函数值太大或是太小,以便于描点和全面反映图像的特征. (2)描点: 一般情况下,所选的点越多图像越精确.(3)连线:(重点分析)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描点、作图;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板书示范,并通过课件演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生成过程,给出双曲线的名称,并渗透它的形态特征.【设计意图】图像是直观地描述和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通过经历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基本步骤,可以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问题3 教师巡视学生作图后展示几幅学生的作品,作图是否正确?如果你认为不正确,能不能反思一下它们的问题在哪里?(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用描点法画出的作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作图错误: ①用折线段连接; ②图像与轴、轴相交(显然,,图像一定不经过坐标原点,也永远不会与轴、轴相交);③不能完整反映其图像“渐进”的特征.问题4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不能用折线段连接,为什么是平滑的曲线呢?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在范围内描5个点,细画的图像的一段(如表3) (2)教师利用计算机在范围内描10个点,细画的图像的一段. (3)教师利用计算机在范围内描50个点,细画的图像的一段. (4)教师利用计算机在范围内描100个点,细画的图像的一段. (5)教师利用计算机在范围内描1000个点,画的图像.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由具体一段函数图像变化的研究,让学生体验随着点的个数的不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如何由折线变化成曲线的.并说明:平时我们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当然是希望取较少的点就能画出精确的图像,于是可以借助特殊点,利用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把它们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问题5 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哪些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正比例函数,归纳说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形状、分布.结论: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两条曲线(给出函数图像名称:双曲线),两条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正比例函数,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形状、分布,感受“形”的特征,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形成初步的印象. 问题6 是不是所有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以讨论反比例函数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鉴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经验,自主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师巡视指导.作图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并说出该函数图像的特征,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巩固前面已获得的作图经验,提高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的能力.同时,在总结、说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感知、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画出函数图像、并利用图像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 问题7 反比例函数与的图像有哪些共同特征?有哪些不同点?是由什么决定的? 师生活动1:教师启发学生对比、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反比例系数“”的作用. 教师特别指出:我们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同样能发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位置特征”.对于反比例函数,当时,、的正负符号相同,以为坐标的点位于第一或第三象限;当时,、的正负符号相反,以为坐标的点位于第二或第四象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这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同时,强调回归解析式的必要性,这种从“数”的方面的再强调,会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认识更加科学精确. 问题8 当取不同的值,上述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反比例函数? 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赋予不同的值,画出了更多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所得到的不同的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变化中规律性”.然后,从解析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结论的合理性.【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动态演示,验证猜想,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加强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特征”和函数“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问题9 总结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填写表4: 表4 名称 解析式 图像形状 图像分布 反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尤其是要理解决定了函数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巩固提高,应用新知课堂练习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位于( ) A.第一、二象限 B.第一、三象限 C.第二、三象限 D.第二、四象限 2.若反比例函数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则的值可以是( ) A. B. C. D. 3.矩形的面积为4,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像大致可表示为( ) 4.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与函数的图象交点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5. 函数 (a≠0)与y= (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 ) 6.已知下列反比例函数: ①;②;③;④;⑤.图像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函数是________________; 图像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的函数是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归纳反思,深化新知这节课,我学到的知识方法、思想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让我颇受启发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教学不仅仅是和学生分享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勤于总结、善于反思则是能力提高的“快车道”.布置作业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和的图像.
x
x
x
x
y
y
y
y
B
A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