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关于“吃空饷”问题和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 工作自查报告总结
关于“吃空饷”问题和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
工作自查报告
关于“吃空饷”问题和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
工作自查报告
我心按照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峄城区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峄人社发〔2018〕54号)文件规定精神和区卫计局的相关要求,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结合我单位实际开展防治“吃空饷”问题工作情况和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自文件下发后,我心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关于“吃空饷”问题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工作自查领导小组,及时开展自查工作。
二、基本情况
1、“吃空饷”问题
经过认真核实,我心不存在在编不在岗、伪造人员编制、虚报人数套取拨款等“吃空饷”情形的情况发生。
2、带薪年休假及相关津贴补贴发放情况
结合本心实际,2018年根据各科室具体工作情况休假情
况,对全心干部职工(抽调在外人员除外)带薪休假时间做了具体安排,严格履行休假手续,确保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生活中不能没有花朵,人世间不能没有真情。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这世上最美的花朵,也体验过这世上最美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起去欣赏那一片美丽的梨树林,它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在那里,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一个香气四溢的故事正悄然发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吧!
导入新课
目标导航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作家档案
彭荆风(1929年11月—2018年7月)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背景链接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驿路(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菌子(jùn) 恍惚(huǎng?hū)
陡峭(dǒu) 太阳寨(zhài)
晶莹(jīng) 露宿(lù?sù)
字词扫描
读准字音
词语释义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模糊不清楚。
(7)晶莹:光洁,透明。
(8)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9)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10)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11)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12)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词语释义
动人故事我来讲
快速阅读课文,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在规定的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
思考: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2.这些人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出现
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时间
十年后的一天早晨
“我”和老余
1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
2
专门运粮食
同上、前天晚上?
前几天,姐姐出嫁后?
一群姑娘
3
照管小屋
解放军
4
砍树割草盖小屋
?十多年前路过时
梨花
5
照料小屋
解放军盖小屋后,她出嫁前?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资料助读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3、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
【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2】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
【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4、复述课文
(1)按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
(2)、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
(3)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精巧构思我来评
1、老师温馨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请你速读课文,以同桌为单位,相互讨论,试做具体说明。
第一次是13和14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第二次是30—32段,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两次误会:
第一个是7、8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是12至14段,我们认为是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是29至32段,这一处的悬念是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三个悬念: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知识链接
2、本文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是不是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不是,在顺叙的过程中结合使用了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三:
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1)插叙瑶族老人借住照料小茅屋。
作用:写出小屋帮助很多行路人,意义重大。
?(2)解放军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美丽“梨花”我来赏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速读全文,找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5、指名朗读第25自然段,说说你对这一段作用的理解。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6、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7、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8、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9、这篇小说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也是边疆民族优良传统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10、怎样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作者笔下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断升华。
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小姑娘……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这里,作者写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受过帮助的过路人,心生感激,尽力照料小茅屋。
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写作技巧我总结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积累拓展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