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上4.1《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1-18 19: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对照实验的理解。
2.能力目标:完成“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学会设置对照,并尝试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探究实验中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
观看视频及海尔蒙特的《柳树的秘密》flash
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目的剖析
从实验主题──“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来考虑,你可以提出哪些探究性问题。
展示实验目的,提出本实验中需探究的两个问题:条件与产物
学生提出问题:
如绿叶的生长必须光照吗?绿叶必须要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吗?绿叶在光下制造成的有机物是什么……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引出实验目的。
操作原理拟定
研究目的
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何进行探究,分小组设计方案
(提示:在这一研究目的中,变量是“光”。)
我发现同学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展示A、B、C方案)
从对照实验的变量单一性来考虑,哪一种方案设计更严谨?
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中的疑惑:
1.现在可以将C实验材料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了吗?
教师提示:想一想,这样的叶片中有没有可能储存有以前所制造的有机物,如果有,那叶片的遮光、见光部分都有有机物存在,对实验现象有干扰。那该怎样消除这些干扰呢?
2.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请思考:如何检验淀粉?
提问:我们是直接把碘酒滴在叶片上吗?
那如何加热处理呢?可以对盛酒精的烧杯直接加热吗?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同学认为,完成了刚才的操作,即绿叶去除叶绿素后,滴碘液就可以检验出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否为淀粉了。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观看视频: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活动花絮。
课件展示实验(1、2、3)步骤:
实验操作前,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需要以光为变量来设计探究实验。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交流方案:
常出现的方案会有A:一株遮光植物与一株不遮光植物叶片的对照;B:同一株植物一片遮光叶片与一片不遮光叶片的对照;C:同一株植物同一片叶片的遮光部分与不遮光的对照。
学生分析并回答:C方案更严谨,因为在该对照实验中,除了光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有可能存在的变量最少。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遮光时间足够长或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黑暗处理)
学生回答:用碘酒
利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淀粉遇到碘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蓝色的特性。
小组交流并回答:
叶子的颜色会干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我们需要先用酒精去除叶片的叶绿素,为加快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还会对其进行加热处理……
讨论:酒精易燃,需要隔水加热。……
讨论:酒精有可能干扰最后的实验现象,需要对叶片进行清水冲洗。
归纳整理出“摘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这一系列操作。
根据实验目的,反推实验操作原理。
整理和归纳
实验过程
(暗处理、遮光处理、摘取叶片老师课前已作处理,学生从隔水加热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实践操作:取叶片→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等待脱色。
学生操作:清水冲洗→滴碘→漂洗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小组讨论,与老师交流并解决疑问。
实践操作,验证推理过程
总结拓展
通过本节实验,可以得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
(引导学生自己回答解决这些问题)
拓展问题:
某同学选用剪成五角星的黑色纸片对扁豆叶片进行看遮光处理,实验的最终结果,叶片上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归纳结论:
1、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2、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略
结合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