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的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前3节食物营养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提升。新课标对这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主要功能;理解食物的消化的概念”。教材以两个图片“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及文字内容(消化概念,消化系统组成)直接呈现了这部分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后,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理解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过程。本课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的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与深化,将牙齿的结构、胃、肝脏、胰脏等知识的描述放在信息库中,以便帮助学生顺利实施探究,比较全面地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与学生自身结构和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解释众多生活现象,用知识引导生活,能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前面学习的人从生物圈获取各种种样的营养,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对学生学习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和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前3节学习中对营养物质知识的有了全面认同,懂得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为对本节消化的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消化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都分布在人的体腔内部,所以学生对各器官的名称有所了解,可对其结构和功能是“一知半解”,学习中困难较多。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探究、观察能说出消化器官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生活和课堂体验活动的基础上,认识消化的概念和消化作用的形式。
2、通过观察“食物的旅程”的视频,认识食物在人体内经历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
3、通过图片、视频观察,结合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深化消化系统各个器官在人体的分布及其结构和功能,加深对某些消化器官功能与形态建立联系,完善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通过探究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概念。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分析,我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先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出发,在导学案的基础上,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课件和视频导学为辅。深化学生的理解力,从而使学习意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设计、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模型等。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温故而知新:营养物质的种类、作用。
2、提出问题: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就能被身体直接利用呢?
3、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4、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指导阅读教材完成学习任务
2、交流学习成果
三、合作学习认识食物消化的部位
1、播放食物在消化道内“旅行”视频引导观看食物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引导学生看图。
3、巡回指导
4、组织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83页内容、结合图5-4完成学习任务。
全班交流。
1、看视频。
2、对照课本P84页图5-5找到并记住消化系统的组成
3、组内合作讨论
4、组间交流
关于消化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方法。
视频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四、合作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视频和图5-6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五、课堂反馈
1、完成学案当堂检测题
2、展示交流
六、小结与巩固
1.谈谈本科你的收获
2、教师补充总结
七、作业布置:1课后学到了什么.2、补充
1、观看视频,观察插图。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
(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
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完成后交流补充。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完成学案本节知识结构图。
2、互相补充完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消化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为枯燥和抽象,教学一开始,先对前面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并及时引入。学习消化及消化形式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以多媒体课件、图片及视频的播放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并结合消化系统模型展示,以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让学生很直接的体验到食物在体内的变化,从而理解消化的概念及其两种不同形式。深化学生对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认识。
2、新课改要求,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者的作用,所以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体验了积极学习的快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表答能力的培养。同时穿插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在课堂活动中,时刻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做到及时反馈,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