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
4、教学设计思路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通过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范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这里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坐地日行八万里”呢?这就是由于地球的运动产生的。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就让我们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传授新课)
(提问)请问同学们地球有没有在动?(同学回答)
对,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他是在不停地运动,地球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和图1.15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动。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地球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但是我们如果再在南北极上空这两个特殊的地方所看到地球转动就有所不同了。北极上空呈逆时针,南极上空呈顺时针,我们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一周周期是多长?(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一天)
4、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昼夜更替现象,不同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1)昼夜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昼夜的产生?
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所以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更替的前提,地球自转一周就是昼夜更替完成一次。
(2)那么时间差异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同学们可以看到课件上的两幅地球自转图,第一幅图亚洲刚刚迎来黎明,可是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亚洲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中午)
[释疑]我想通过我们的学习地球的自转现在同学们应该能够知道为什么会“坐地日行八万里“了吧?(因为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一天,而地球赤道约是四万公里即八万里,一天下来地球自转一周,所以在一个地方不动其实也是运动了8万里。但是并不是无论在哪个纬度都是8万里,毛主席是在这里用了个约数)
5、根据我们所学,请同学们解释一下:
太阳为什么每天都有东升西落呢?(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产生了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白天和黑夜永远不停地在交替,为什么?(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
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阅读课本第11页1、2自然段和图1.19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地球倾斜着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66.5度的夹角)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向学生解释地球公转的特征:即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轴之间有一个66.5°的夹角。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也是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一周周期是多长?(约为365天,即一年)
4、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怎么样的?(近似圆形的椭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四季的产生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于是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如下图)。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
据上图我们可以知道: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赤道上,这一天称为春分日,这时候全球昼夜平分。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地球继续绕太阳运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这时候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地球继续绕着太阳运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这一天称为秋分日,这时候全球昼夜平分。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地球继续绕着太阳运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天称为冬至日,这时候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冬季。
??太阳直射的最北界是北回归线,最南界是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是春分日或者秋分日,在北回归线上是夏至日,在南回归线上是冬至日。我们可以画成下图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规律。
2、五带的形成
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了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极圈和南极圈。划分线是回归线和极圈。?
名称 范围 纬度范围 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23.5°N-23.5°S 有阳光直射,获得热量最多,终年炎热。
温带 北温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23.5°N-66.5°N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居热带与寒带之间,四季分明
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23.5°S-66.5°S
寒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66.5°N-90°N 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获得太阳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66.5°S-90°S
?
?
(布置作业)
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1.2-8),回答:
(1)当地球公转至A点时,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最??????????。
当地球公转至C点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最?????????。
当地球公转到B、D点时,全球昼夜??????????。
(2)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0°时,则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变为??????????。
如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四季变化???????????
有没有昼夜交替???????????。
2、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如图1.2-7),回答:
?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
A.????????????,B.????????????,E.??????????。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用字母表示)
(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D和?????????????。
(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和?????????。
(5)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有极夜现象的是?????????。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D和B的分界线是????????????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北逆)
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地球是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地球不停自转
◇?????时间差异
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倾斜着地轴围绕太阳运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特征: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轨道与地轴有一个66.5度的夹角
4、周期?:一年
5、地球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的椭圆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四季的产生
原因: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直射情况也就不相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
2、五带的形成
???????原因: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受到阳光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
名称 范围 纬度范围 特点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23.5°N-23.5°S 有阳光直射,获得热量最多,终年炎热。
温带 北温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23.5°N-66.5°N 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居热带与寒带之间,四季分明
南温带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23.5°S-66.5°S
寒带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66.5°N-90°N 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获得太阳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66.5°S-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