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8 22: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不同于古人悲秋的意境。
四、教法学法:诵读、探究法 ;诵读、合作探究、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回顾自主学习的相关导学案知识点
??(1)走近作者: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2)了解背景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充分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3)词的有关知识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五代??? ,这种格式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 豪放 派两种。
2、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三)、诵读
(1)、个别学生诵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指导诵读。
诗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抒发感情也有蓄势的前提,描绘景物也有叙述的语气,我们应根据诗歌感情的发展,把上片用平和舒缓的语气读出来,这样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为了使他们体会到这一点,教师范读上片。听过老师的范读,使学生认识到,原来读诗也要根据作者感情的发展。学生明白后再带着感情集体朗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研讨课文
研讨上片:
(1)、作者独立于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顺便让学生品味“击和翔”这两个字用的妙处)
(2)、这些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3)、通过这些景物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4)、为什么描绘的意境与古人悲秋的意境不同呢?
采用诱思探究法:
这个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一步可引用王国维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更好的抒情,那么写壮景是为了抒什么情呢?就会有学生知道写壮景是为了抒豪情。他们明白这一点之后,进行第二步:引领他们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古人悲秋的作品,使他们明白悲是有原由的,古代文人或官场失意,或政治上不得志,他们用悲凉之情去观眼前之景,那么景和情就显得凄楚,悲怆。有了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后,教师可再让同学们讨论这里作者把他眼中的景物描绘得绚烂和生机勃勃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就能回答了。
研讨下片
(1)、以“忆”领起,从他忆的内容看,这一帮怎样的书生?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件来收集相应的名言,通过这些名言来体现这一帮同学少年的特点。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豪情?
教法: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豪情。
(五)、学生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略
(六)、教师点拨、小结
上片:
(1)、参考答案: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2)、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这些词色彩绚丽,生机勃勃,构成了一幅寥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4)、他选择的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从内容上来说,和古人悲秋的意象不同,与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契合的,从写作的方法上来说,这又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了铺垫,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下片
(1)、这是一群“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这是一群“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青年,这是一群“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
(2)、抒发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已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的豪情。
6、根据板书,指导背诵
让学生集中精力,按照板书内容试着背诵。
7、 布置作业 做本课小练习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看 景 问



忆 情 答
教学反思:
1.情景交融
?
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下篇的艺术特色。
?
上片,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最后,决不是为景而景;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
至于下片,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既然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其次,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此所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
2.崇高美的典范
?
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
词上片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们不只看到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而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仿佛看到神州大地晕染得一片嫣红;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雄鹰在万里的长空展翅高飞。俯瞰,“鱼翔浅底”,鱼儿在广阔的水底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词下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的折光。“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万户侯”如粪土,字字闪耀着革命者崇高心灵的光芒。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有如战鼓,催人进发,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的崇高境界,感受到一代伟人的王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