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铁 杵 成 针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铁杵成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的道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师划分朗读节奏:铁杵/成针)
2.猜一猜。
根据部首,猜测“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铁杵”又是什么意思。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杵”字是木字旁,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意思呢?)
3.看一看。
课件出示铁杵图片,铁杵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谈何容易。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设计意图:
随文识字,音、形、义相结合。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朗读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一句话:相同语句,不同断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或“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读,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1)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在哪里?
(2)联系文中的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字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化。
(1)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2)辩一辩: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3)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1)出示句子:太白感其意。
(2)议一议:太白被谁的意志感动了?
(老媪,“其”在这里指老媪。)
(3)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小组内讨论意思,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准确把握学情,师针对难点点拨,引生恰到好处地理解文意。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引生悟其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板书设计】
22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有恒心、有毅力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囊 萤 夜 读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出示文章,生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囊萤夜读》。(板书齐读课题)
2.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囊萤夜读:把很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用来照明以便夜间读书。
3.对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地方做好标记。
(一)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文言文识字生僻,拗口难读,教学中更应该强调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以读为本”。
三、解疑。
师:谁囊萤夜读?为什么囊萤夜读?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敬勤勉。倦:疲倦。通:通晓,明白。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家贫不常得油。
贫:穷。常:经常。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灯。
(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装。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4.引生想象:囊萤夜读会遇到哪些困难。
5.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学法迁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车胤的精神品质。
四、感受人物形象。
车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识广博,学问精通,学习刻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谈感受。
【板书设计】
22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刻苦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