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初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经验。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程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对本章内容尚不具备感性认识,对他们而言,这些基本上是陌生的知识,课前准备不太充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欠缺,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列举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2、举例说出植物的嫁接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1、运用酵母菌培养液制作玻片标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2、尝试植物的嫁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确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以及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酵母菌的培养液 2、嫁接用的材料与工具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能通过生殖、发育来体现物种的延续和发展,不同的生物生殖方式不同。例如:鱼类、青蛙杂、鸟类、扬子鳄等产卵来繁衍后代,羊妈妈生小羊,人类的胎生等等。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同学们只要有心,一定还会发现自然界的生物有许多繁殖现象,而我们今天首先介绍的是生物的无性生殖。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师提前准备了酵母菌的培养液,要求学生利用培养液作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玻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互动探究]教师:“1、能否看到像教科书第3页图14-1的酵母菌?2、是否发现椭圆球上有小突起?那是什么?”学生:“有,是它发的‘芽’,是产生的新个体。那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学生:“为什么有的是一串小球?”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在观察时非常认真。在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如果条件适宜,营养充足,它的出芽生殖就旺盛,产生的新个体就多,以至于“来不及”“脱离母体,而形成一串串的小球体。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烧杯里的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酵母菌进行无性生殖。
[探究心得]: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进而引出出芽生殖是一种无性生殖。
然后教师提问:1、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几种方式?
学生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学生2: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
由学生的回答而引出嫁接是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
活动二、实习植物的嫁接
[引言]: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进行生殖,这就是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生殖。下面我们来尝试植物的嫁接,利用自备材料,尝试模拟嫁接,了解嫁接的方法和原理。
[活动过程]: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尝试芽接,另一组尝试枝接。在活动过程中,提醒学生在嫁接过程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并在嫁接过程中提出问题:1、什么是嫁接?2、什么是接穗?什么是砧木?3、要使嫁接的植物体成活,操作时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
活动完成后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1: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学生2: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学生3:无论是芽接还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愈合在一起,这样两部分的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
[教师小结]:
回答的太精彩了,很多果树常用嫁接的方式繁殖后代,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同时也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设计意图]:
“尝试嫁接的方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教材分析,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嫁接的原理和方法,并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应用。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板书重点内容)
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些主要方式?3、酵母菌、水螅的出芽生殖。4、营养生殖——嫁接(芽接和枝接)5、嫁接的关键和意义。
四、课堂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