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假备课: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的创设C.“开元盛世”D.大运河的开凿
2.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3.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历史上,唐太宗也以一位著名的谏臣为镜子虚心纳谏,这位先后进谏二百多次的谏臣是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寇准
4.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治世和盛世,如唐朝就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这些治世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都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④统治者都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唐太宗时期,调整统治政策,在中央行政机构方面,继续沿用隋朝的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度C.重视文化教育改革D.轻徭薄赋政策
6.“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7.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元世祖
8.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重视农业生产B.提倡节俭C.善于纳谏D.严惩贪官污吏
9.下列选项中不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的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C.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10.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1.“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经济发展B.吏治清明C.人才济济D.生活奢侈
12.新华网推出中国各省(区市)形象大型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4%的山西人将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并推为山西省代言人。这两位皇帝能获得10.4%的支持率的共同原因是
A.改革税制B.完善三省六部制
C.创设殿试和武举D.开明君主,重用人才
13.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C.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鼓励海外贸易发展
14.“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B.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C.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15.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建立了唐朝B.她建立了后周
C.她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6.下图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A.贞观之治B.文成公主入藏C.创设殿试制度D.重用谏臣魏征
17.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女皇帝、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他研究的人物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8.毛泽东曾说:“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
19.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B.重用人才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
20.唐朝的老百姓要到都城去旅游,应该去的地方是
A.洛阳B.东京C.长安D.上京
21.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描述:唐太宗贞观八年、九年时,粮食年年丰收,一斗米价值四五钱。到了贞观十五年时期,一斗米只值二钱。这段材料反映了
A.当时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状况B.唐朝商业繁盛的景象
C.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的局面D.粮食价格低农民生活困苦
22.隋唐时期,青年张三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
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23.“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24.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之治”D.“开元盛世”
2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是
A.“贞观之治”B.“开皇之治”C.“文景之治”D.“开元盛世”
二、材料分析题:
26.(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28.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材料中的“则天太后”是谁?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她哪方面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评价?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组有关唐朝人口的统计数字,分析后回答问题。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人口数约1900万;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人口数约4142万;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时,人口数约5292万;安史之乱后期,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时,人口数约1699万。
请回答:
(1)唐朝初年,人口不多的原因是什么?
(2)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755年到760年短短的5年时间,唐朝人口数为何会急剧减少?
参考答案
1.C2.A3.A4.A5.A6.C7.C8.A9.B10.C11.A12.D13.A14.B15.D
16.17.C18.B19.A20.C21.A22.D23.A24.D25.A
26.(1)材料一:文景之治(1分) 材料二:开元盛世(1分)
(2)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浪费民力,而放弃建暖阁养病;唐玄宗(李隆基)命人烧毁宫中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等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革除弊政;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重视吏治;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等等。(评分说明:答出其中1条即可得1分。多答不加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7.(1)有。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重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28.(1)武则天。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2)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9.(1)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隋朝末年长期战乱。
(2)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口持续增长。
(3)安史之乱,社会急剧动荡,导致人口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