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三节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2(3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学会化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观察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从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化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学习方法: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对铜绿的认识(填写P18页的有关内容并进行交流讨论)
实验1:研究“铜绿”性质的有关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铜绿”和盐酸作用 产生大量气泡,并且看到“铜绿”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铜绿能够与盐酸作用形成二氧化碳,氯化铜和水。 文字表达式:铜绿+盐酸→氯化铜+二氧化碳+水
2.“铜绿”受热的变化 绿色的固体受热后变成了黑色固体,在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并且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铜绿受热能分解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文字表达式:铜绿→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通过上述实验,你对“铜绿”有什么认识?学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二、化学学习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实验2:研究镁、铁、铜的性质实验
金属样品 镁条 铁丝 铜丝
1.颜色状态 银白色条状固体 银白色固体 紫红色固体
2.是否容易被折断 容易 不容易 不容易
3.是否可以导电 可以 可以 可以
4.在空气中点燃的现象 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表面变黑 不能燃烧,表面变黑。
5.在食醋中的变化 有大量气泡产生 有少量气泡产生 没有气泡产生
一些烟花和照明弹都含有镁粉,镁粉的这一用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实验3:模仿镁的性质探究实验,找一段铝片研究铝有哪些性质
猜想:
(1)铝条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硬度不大;
(2)铝条能与空气中成分(氧气)发生作用;
(3)铝条能与酸发生反应;
(4)铝条能够导电
实验设计:
(1)取一段铝条观察外观,看看是否容易扭曲;
(2)经过砂纸表面的打磨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是否能够燃烧;
(3)经过砂纸表面打磨后,投入到食醋中,观察现象;
(4)用铝条连接电珠和电池,观察电珠变化情况;
进行实验:
记录现象:
(1)铝条是银白色的固体,容易扭曲;
(2)放在火焰上方,铝条并没有燃烧起来,但在表面出现白色物质;
(3)在酸液中,铝条表面出现了气泡;
(4)电珠发亮
结论:
(1)铝是一种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
(2)铝在空气中加热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
(3)铝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
(4)铝能够导电
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为了研究和描述物质组和变化的方便,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为了简洁地表示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人们还使用物质的化学式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小结:
板书设计:
一、对铜绿的探究
二、化学学习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