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水》中水的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课题《自然界中的水》分为两课时。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水的组成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涉及到了身边的物质——水,研究了水的组成、应用、污染、及保护等知识,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属于宏观世界教学内容与微观世界教学内容的交界处,如何从元素角度去理解水的组成对于第三章学习很有帮助。
教材这一节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0)提供了事实依据,这对转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相关内容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氢气燃烧实验让学生认识氢气的可燃性,这为今后讲解氢能源做好准备,还为今后根据燃烧生成物来鉴别气体和确定物质中的元素组成提供了思路。
二、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过程与方法
1.学习对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2.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电解水实验。
2.氢气燃烧实验。
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四、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教师演示和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五、说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解释,再与同学交流,听取老师点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展示一些水的图片。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水的成语?我们人类一刻也离不开水,那么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抢答 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本课的学习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
引 入 新 课 播放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幻灯片。 【讲故事】 大约300年前,英国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常常爱给朋友们表演魔术,他拿了个“空”瓶子,在朋友们面前晃了几下,然后,他迅速地把一支点着的蜡烛移近瓶子。“啪!”的一声,瓶口吐出了长长的火舌,但立刻又熄灭了…… 原来,这位魔术师在瓶子里早已装满无色的“可燃空气”(氢气)和空气。它们混合后点燃,会发出巨大的声响。 起初,普利斯特里只是给朋友们变变魔术而已。可他并没有发现变完魔术后,瓶子里还有一位神秘的“客人”。终于有一天,普利斯特里发现瓶壁上、有不少水珠。 1781年,普利斯特里把他的发现告诉卡文迪许。卡文迪许用不同比例的“可燃空气”和空气混合物进行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里的发现,并断定生成的液体是水。 在氧元素被确认后,卡文迪许用纯氧代替空气,从而确认2体积的“可燃气”与1体积的氧恰好化合成水。虔诚的“燃素学说”信徒,还始终认为水是一种元素,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 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 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拉瓦锡具体是如何探究水的组成的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拉瓦锡的脚步,一起来探究水的组成吧! 水可不可以继续分解呢?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一种元素吗?今天,我们要追寻科学家的脚步,来探索水的组成的奥秘。 认真听故事并思考 介绍科学家们反复实验,一丝不苟,摆脱当时错误思想的束缚,追求真理的经历。 通过小故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效仿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使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的状态,并由此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 究 水 的 组 成 今天,我们能不能模仿科学家的思路来探究一呢? 教师和学生共同做电解水的实验,实验之前,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一是学生电源,找到直流电,另一个是水电解器,上面有正负极,所要同学们做的事情就是用导线将电源和水电解器连起来,然后开通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极变化,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引出稀硫酸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当电解得有较多气体时,请同学们关闭电源。(提出问题)1.电解水的实验在通电后看到两极有何变化? 2.他们分别是什么气体?是水蒸气吗? 3.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多少? 4.如何检验它们呢?5.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么写?是属于什么化学反应类型?【演示实验】 老师现在用燃着的小木条来检验两种气体,请 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自己动手)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正极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被点燃了,说明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该气体是什么呢?通过进一步验证便可知就是氢气。补充:做的较快的组可以尝试多做几次,观察两极收集的气体体积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 小组汇报结果。 请几个小组依次汇报两极的读数,及检验两极气体的有关现象。 通过学生动手实 验、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评价及展示,训练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误差分析: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体积比与理论值有差距? 教师提示可能原因: 1.装置漏气。 2.氧气比氢气更容易溶于水,所以相对来说,氧气溶解的多一些,氢气溶解的少一些,会导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3.有些电极材料易与氧气反应从而消耗部分氧气。 介绍电解水的顺口溜。水中通入直流电, 正氧负氢(谐音:父亲)会出现; 氢二氧一体积比, 任何时候都不变。 学生间交流,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教师 (?http:?/??/?cpro.baidu.com?/?cpro?/?ui?/?uijs.php?adclass=0&app_id=0&c=news&cf=1001&ch=0&di=128&fv=18&is_app=0&jk=2b6a6069c32817b9&k=%BD%CC%CA%A6&k0=%BD%CC%CA%A6&kdi0=0&luki=4&mcpm=0&n=10&p=baidu&q=yklxs_cpr&rb=0&rs=1&seller_id=1&sid=b91728c369606a2b&ssp2=1&stid=9&t=tpclicked3_hc&td=1833853&tu=u1833853&u=http%3A%2F%2Fwww%2Eshuoke8%2Ecn%2Farticle%2Fshuoke5199%2Ehtml&urlid=0" \t "_blank?)激励评价 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同时体会实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做 氢 气 燃 烧 实 验 (提问)点燃纯净的氢气,你们看到了什么? 用手触摸烧杯,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 么? 注意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出现?(交代为何要用干冷洁净的烧杯)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么写?是属于什么化学反应类型? 这个实验说明了氢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随机提问几个学生,并叫学生指出所问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最后老师总结并表扬和鼓励学生。 通过教师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又为学生得出氢气具有可燃性提供了事实依据。
引 导 得 出 结 论 【讲解】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来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又生成水。氢气中含氢元素,氧气中含氧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中含氢元素和氧元素。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自已所完成实验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通过电解水实验和氢气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氢气和氧气的组成元素,再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得出水的组成的结论。
播 放 flash 观看动画 进一步巩固水的组成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交 流 与 讨 论 1.水的煮沸过程会变成水蒸气,而加热到更高温度时,水蒸气会发生分解反应。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2.有人说水将在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学生讨论,由代 表发言。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课 堂 练 习 左图为水的电解的实验图,请你根据已学知识填空: 左图“1”中收集的为____ 气,“2”中收集的为____ 气,两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______ 。 2.左图“A”为电源的 ___ 极,“B”为电源的___ 极。 3.请你写出水的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 4. 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的目的是____. 学生思考 使本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锻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请学生回忆,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学会了什么? 通过学生发言,老师引导总结学生应该学到的知识有哪几点。 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能够更加清晰地分辨知识点。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直观的实验探究得出水的组成,突出了重点,利用多媒体对信息优化处理提高了课堂效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突破了难点。实验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去验证水电解后的产物,亲自得出水的组成,体验化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自然界中的水
第一课时: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现象: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该气体是氢气。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
氢气体积:氧气体积=2:1
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 (分解反应)
2.氢气燃烧的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 水 ( 化合反应)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通电
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