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19 12: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爱莲说》导学案
1、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3.以花喻人的含义。
三、学习时间 4课时
四、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题目和作者
1、什么是“说”?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关于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3)初读课文,完成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 鲜xiǎn 予yú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⑵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4)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敦( )促 颐( )养 谥( )号 鲜( )有? yū ( )泥 zhuó ( )洗 lián( )漪 xiè( )渎
答案:dūn yí shì xiǎn 淤 濯 涟 亵
2、划分朗读节奏
⑴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 而 不 妖。
⑵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3、填空
予独爱莲之 , , ,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解释加点词语
⑴濯( )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
⑵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2、掌握重点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二)继续研读课文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予谓( )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⑵噫( )!菊之爱( ),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⑶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
(三)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莲的形象?分别体现了莲怎样的品质?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在文中作者对菊花、牡丹、莲的评价如何?态度怎样?


3、文中为何要写菊花、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描写?




(五)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⑴水陆草木之( )花
⑵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⑶菊之( )爱
⑷卒之( )为众人
⑸吾欲之( )南海,何如
⑹乃记之( )而去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水尤清冽。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香远益清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填空
⑴“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⑵“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⑶“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⑷“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⑸“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⑹“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4、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阅读《爱莲说》全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 濯( ) 涟( ) 蔓( ) 亵( ) 鲜( )有闻
2、《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字 ,世称 ,“元公”是他的“ ”
3. “说”是 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 或 ,也可以 或 来论述道理。
4. 请用“/”标出下面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 而 不 妖。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晋陶渊明独爱菊( ) ⑶世人甚爱牡丹( ) ⑷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⑸濯( )清涟而不妖( ) ⑹亭亭净植( ) ⑺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⑻陶后鲜有闻( )
6.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7.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
9.按课文填空:
⑴《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⑵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
⑶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⑷“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⑸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说说文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1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4.莲文化源远流长,使根据你对莲花的了解,完成下列题目。
⑴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⑵结合莲花的特征,完成下列习题。
① 荷花灯点蜡——( )②荷花包鳝鱼———( )
③ 荷花塘里着火——( )。
⑶ 古人有许多咏莲的诗句,你能默写几句吗?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爱 藕 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便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雪,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芽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生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芽,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谁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文见2006年浙江金华中考卷)
15.细读《爱藕说》,说说藕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贞洁操守 虚心 贫贱不移 柔中有刚 不求名利 默默奉献 含辛茹苦。
16.本文与课文《爱莲说》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答:两文都以花喻人,课文托物言志,本文借物抒情;课文以菊之隐逸和牡丹之富贵衬托莲之高洁,本文则由藕联想到默默奉献、含辛茹苦的母亲。
17.《爱莲说》盛赞莲花,《爱藕说》称颂藕,却都贬抑了污泥的价值。请你换个角度,赞扬一下污泥。
答:示例:污泥是莲花生存的土壤,它供给莲花水和养分。莲花虽“出淤泥而不染”,但如果没有污泥,便难于生存。污泥甘于默默地奉献,还背上不洁的骂名,实在冤屈。我们在爱莲花的同时,更要爱她脚下的污泥。



第四课时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枝蔓( ) 亵玩( ) 隐逸( ) 颐( ) 噫( )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君子者也 D君之疾在腠理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9)宜乎众矣( )
4、理解默写:
(1)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是: 。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5)比喻莲花庄重高雅、威严不可亵渎的语句是: 。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7)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8)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
(10)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
5.翻译
(1)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茎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藤蔓,不长分枝;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
6、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⑴牡丹:比拟 。
⑵菊:比拟 。
⑶莲:比拟 。
能力提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从本段的划线句来看,分别概括以下句子比喻君子什么品质?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
(3)“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5、 “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表现了陶渊明、周敦颐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当时恶浊世风的鄙视。
3、文中 “牡丹”与“菊花”的作用是否相同?
不同,一个是反衬,一个是正面衬托。
4、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6、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8.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依附权贵,不滋生私欲,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
9.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我赞同周敦颐的做法。“隐逸”只能洁身自好,不利于整个社会,而大胆面对并与之抗争才更难能可贵,有利于净化整个社会,于人于己都有利。
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完成《互动》有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