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端午粽》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剥开、过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
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三、重点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粽子的色、香、味。
四、教学准备
教学PPT 粽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欣赏粽子图片。(教师依次对图片进行讲解。)
2.展示粽子,引出这节课的教学主题,激励学生上课认真。
【设计意图】课前就美味的粽子和孩子们做了交流,用美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孩子们一个方向,本科的主题就是与粽子有关。
(二)新课学习。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读得坚定、有力。)
2.分小组开火车,复习上节课所学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愿读第一自然段。(你的朗读声音真洪亮。)
(2)提问:课文中提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来历?(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视频展示端午节的来历。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你们的朗读真是流利又有感情。)
(2)学习粽子的“色”。
①句子展示,圈出颜色词。
②图片展示“箬竹叶、糯米、红枣。”
③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外面--里面--中间)
(3)学习“香”。
图片展示慢慢一大锅粽子。迫不及待打开锅。体会粽子的清香。
(4)学习“味”。
浓浓的粽香让我们垂涎欲滴,剥开粽叶,动嘴了。舌尖上传来什么味道?
“又黏又甜”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的孩子来说,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美食是他们的最爱。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同学们坐着朗读。(你们的朗读,仿佛把外婆包的各种粽子摆放在老师眼前。)
(2)图片展示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3)在生活中,你还吃过哪些粽子?(绿豆粽、蛋黄粽、腊肉粽……)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做生活的主人。
(4)展示句子,领会“分”这个字。说说从这个“分”中,你觉得外婆是个怎么的人?(善良、大方、朴实。)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学习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从人物身上学习好的品质,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6.学习第四自然段。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出学生的情绪,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总结。
齐读课文,在朗读中升华感情。
学习了第十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见识了外婆那色香味俱全的粽子,认识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思念之情。真是收获颇多呀!最后,让我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粽子,一边缅怀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吧!
(四)板书设计
色
香 花样多
味 思念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该教什么?在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考虑到了端午粽这个故事引出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考虑它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课文时既要关注人物品质的挖掘,又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作者对粽子的样子、味道的描写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视频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引出爱国诗人屈原。接着学习作者对外婆包的粽子的描述,在这段的学习中,体会作者对事物描写的写作方法。最后升华孩子们的思念之情。
端午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散识字认识端、粽、米、间四个生字,认识“立字旁、米字旁”两个新偏旁,会写“叶、米”两个生字。
2、通过图片了解“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颜色叠词的运用;了解“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又、、、又、、、”,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进入情景、体会心情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长句中有意识的做到停顿。
【教学重点】学习读好长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粽子色、香、味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前观看视频】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谈话,激趣导入
1、⑴师:小朋友们,在这个视频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是的,就这样端午节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课文《端午粽》(贴三张卡片),谁来读?
生①,你在读这两个字时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
预设生①:“zòng”字是平舌音,也是后鼻音。
师:谢谢你的提醒,谁还想读?生②,你来拼读一下。
评语: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全班一起来。齐读zòng。(贴卡片)
⑵师:那端字呢?端是前鼻音。请你来读。
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端”和“粽”字。
生说识字方法。
⑶认识“米字旁”和“立字旁”
他们是左右结构的字,认真观察一下他们的偏旁,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和我们学习的米字很像,作为偏旁时米的捺变成了点。
预设2:立作为偏旁横要变成提。
立字作为偏旁我们叫他“立字旁”? 米字作为偏旁我们就叫他“米字旁”,
师:赵老师带来两个带有米字旁的字。粒、粉
评语:看来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认识更多的字。来!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识字学词,初步感知内容
1、师范读
你们端正的姿势告诉老师你们对这篇课文特别感兴趣,是吗?好,那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粽,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仔细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
(师范读:做到稍慢、停顿明显、声情并茂)。
2、学生自由读文。
孩子们想不想跟老师一样有滋有味的读?生:想
现在,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字音读准,难读的地方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开始吧!评语: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叫四位学生朗读,随即正音。
大屏幕带拼音出示第一、二、三、四自然段。
(1)朗读第2自然段。
从刚才的朗读中,我发现第二自然段尤其难读,谁有胆量再来挑战它?我请其他小朋友当当小老师评一评。
A、生读第2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2自然段,字体稍大)
师:赵老师发现了,他把“间”这个生字的音也读得很标准。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间”。师:大家把前鼻音读得真到位!咦,这个“间”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引导学生说出多种识字方法)
你来评评他的朗读!
预设生点评:xxx,你读得真不错!长句子有停顿非常好。
师:是的,刚才xxx在这些地方都稍作了停顿(出示“停顿符号”)。停顿不但把长句子读通顺了而且让我们听得更明白。谁还有补充?
让我们一起来着把借助停顿试着读读这句话。
师顺势指导: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你能不能也试着借助停顿符号来读读。
小朋友你们自己试着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相互读一读。(互读)
A.师:老师要表扬这一组会学习的小朋友,他们相互读得认真,同桌听的更认真。
请你们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品读第2自然段,眼、鼻、口感受粽子的美。
读着读着,我们又把第二自然段的这三句话读了一遍。(出示粽子图)?
师:孩子们,知道吗?这粽子外面是?里面裹着?
生回答:箬竹叶、糯米、红枣。学生边读师边出示图片。
师:(指图片)他们是什么颜色的?
生①:青的、白的、红的
生②(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比较运用叠词的好处。
你读读看,你更喜欢哪一组词语?
预设1:我喜欢第二种,两个青字在一起,感觉箬竹叶更青了。板书:色
(师)是呀:两个相同的字在一起,我们叫他叠词。叠词感受更加强烈。读起来还更有节奏感。
师:请你读!
谁来读得更青、更白、更红一点。生②读,齐读。
6.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我们也来用叠词让它们变得更有魅力。
( )的草莓(红红的)(甜甜的)师:你是抓住味道来说的。
( )的粽子(香香的)(甜甜的)师:评语
B、你闻过粽香吗?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粽香读出来吗?
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评语:生读,听着你的朗读,老师都闻到粽香扑鼻而来。板书:香
谁有信心让粽香飘得更远一点。你来试试。
是的,把飘出这个词语读的时候拉的长一点,粽香就会飘得更远。
大家一起来!齐读
评语: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都好想马上吃到粽子呢。
C(想象一下我们手里拿着一个红枣粽子)来我们一起“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生做动作,师边讲解。师:你的是什么粽?味道怎么样?生自由说话,渗透口语交际。
生:红枣粽,黏黏的、甜甜的,用课文里的词语我们说“又黏又甜”板书:味
我们一起来试试读出粽子的美味。(齐读第三句话),你也想来,你来读。
师:根据图片来说一说又、、、又、、、词语积累
【课间操——自编儿歌】师:看小朋友学的这么认真,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①师范唱(声情并茂)
②现在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拍一拍,动一动。
端午节 吃粽子
包箬叶 裹糯米
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 咬一口
黏又甜 嗯——
好吃,好吃,真好吃、、、、、
五、巩固词语,归类积累,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叶 米
师:(指大屏幕,儿歌中叶和米字变红)师:小朋友们,这两个字我们不光会认,还要会写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字,写的时候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小朋友的吗?
生自由说。师书空:(边书空边指导)
请小朋友描一个写一个。提醒:1注意写字姿势,把小背挺直了。 2落笔的时候想好,不要多擦。讲评:根据要点评价孩子能得几颗星。
六、小结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下节课让我们再一起体会端午粽包含的家国情。
【板书设计】 端午粽
色
香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