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研读三个具体事例,着重理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
2.总结写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题目中“问号”和“真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并齐读,)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我们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有《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由科学家的精神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读课文,用自己常用的方法自主解决生字词,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以备交流。
2.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课文的完成情况。
(1)指名读课文,听读正音。
出示生字:域、惯、圃、盐、溅、蕊、魏、搜、蚯、蚓、阶
(2)出示新词,齐读强化读音。
真理、领域、建树、司空见惯、疑问、敏感、提取、明显、无独有偶、无聊、不可思议、吻合、偶然、文献、证据、系统、整理、见微知著、灵感、机遇
设计意图:
读准本课的生字词,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通过紫罗兰遇盐酸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例
子,证明了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文章是通过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
2.理解句子:“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预设:“?”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这样表达能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解题目意思,及“?”和“!”直观形象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过程,那么三个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真理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板书设计】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断发问 发现真理
追根求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三个事例中发现真理的过程;
2.理解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个事例就经历了“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找到真理”的过程(板书)。
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感悟。
1.学生读文、填表,也可以同桌交流。
人物
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发现真理(!)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2.学生反馈,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
(1)波义耳: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就是科学家在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就是在追根求源。
(2)魏格纳: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从“认真地研究”“大量”“搜集”可以看出魏格纳在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思考,只有锲而不舍地研究才能发现真理。
(3)阿瑟林斯基: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反复”体现出阿瑟林斯基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最后才得出结论。
3.这三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只要说的有理就可以了,重点指导学生,必须不断研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发现真理,真理不是坐等而来的。)
4.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点。
(1)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2)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3)三个故事都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或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设计意图:
找出三个故事的共同点,进一步感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领悟课文、拓展延伸。
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发明了雷达。
2.这些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3.科学家华罗庚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独立思考,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4.这也印证了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拓展思维,了解许多科学家都是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真理的,培养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2.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设计意图:
谈收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读读课后阅读链接《詹天佑》,说说科学家的精神。
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2.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1)勘测线路
①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詹天佑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话。
②交流、讨论。
(2)开凿隧道。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詹天佑又是怎样开凿隧道的呢?遇到了哪些困难?默读第5自然段。
a.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遇到了哪两个大难题?(居庸关,八达岭)
b.居庸关什么特点?八达岭什么特点?
c.学生画詹天佑的开凿方法。(板演)
d.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
(3)设计 “人”字形线路。
詹天佑创造了开凿隧道的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这是他杰出才华的表现,他还有更杰出的表现呢!那就是他还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演示火车上山的过程。)
3.最后,京张铁路全线竣工,从中我们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具有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精神。
六、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比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设计意图:
拓展练习,延伸到课外,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练习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方法。
【板书设计】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
问题——找到真理
坚持不懈、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