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第3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基础上,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材通过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了解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通过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从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尝试解释子女与父母相似的原因。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2课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性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来获得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子女与父母相似,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神秘感,通过分析人的一些性状的遗传规律来满足学生对此的需求。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
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爱。
2、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重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 难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1、遗传学家把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 和生理特性 都称为性状。
2、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 控制的。
3、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图解中,正确的是 ( A )
4、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 相对性状 。
例: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引入】:由复习题4引出,进一步探究: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纯种的高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高茎,纯种的矮茎豌豆产生的后代是矮茎,
但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杂交后代都是高茎,为什么?
【新课】
三、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孟德尔分析认为,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即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例;高茎基因(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例;矮茎基因(d)
纯种高茎豌豆用(DD)来表示,纯种矮茎豌豆用(dd)来表示,当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例Dd为高茎。
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示意图:
过渡: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课件演示)
提问: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时,染色体和基因数量_减半___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和基因一半来自_母方___,一半来自__父方____
小组讨论:模仿基因传递过程,尝试写出豌豆茎高矮这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解
各小组表达交流:对错误进行修改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呈现正确的遗传图解:
过渡:分析人的一些性状的遗传规律:
例题:能卷舌(R) 不能卷舌(r),是一对相对性状,一男子能卷舌,一女子不能卷舌,思考:
1、他们的基因组成是怎样的?(男:RR或Rr,女:rr)
小组讨论:
2、如果男的是(Rr),他们结婚,孩子能卷舌的几率多少?
(读课本遗传图解,补画。)
3、爸爸能卷舌(Rr)和妈妈能卷舌(Rr),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基因的传递过程图,计算出孩子能卷舌的几率多少?
小组利用投影呈现讨论结果,进行表达交流:
遗传题的解题方法:。
例: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小孩,若他们再生一胎,小孩无酒窝的概率是多少?
解题思路:(1)首先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是隐性)
(2)再从隐性个体入手:
写出隐性性状个体的基因组成→再推出其亲代或子代基因组成→最后判断性状表现类型、计算概率等。(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
小结与练习巩固:(课件)
板书设计:
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例;高茎基因(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例;矮茎基因(d)
杂交实验过程:
2、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豌豆杂交实验遗传图解:
3、遗传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解、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化解了难点知识,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丰富、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