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通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现象的分析,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方式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关图文资料的观察,收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寻找纸蝴蝶”的活动,培养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寻找纸蝴蝶”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适应环境对于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自然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一般规律,从而树立“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防止由于不合理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的现象发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认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方式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观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寻找纸蝴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1、课前让学生参照本节课本右图的轮廓,每位同学用纸做1只纸蝴蝶,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2、请两位同学蒙上眼睛,其余同学将各自的纸蝴蝶粘贴在事先准备的卡纸上(或黑板或墙壁)。注意:粘贴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物体遮住。3、蒙过眼睛的2位同学“重见光明”后,迅速在1min之内尽可能的寻找到更多的纸蝴蝶。4、两学生分别汇报观察结果。1、根据你的观察,什么样的蝴蝶容易被两同学找到?2、你粘贴的蝴蝶被发现了吗?如果你不想使你粘贴的蝴蝶被尽快地找到,你觉得应涂上什么样的颜色比较好呢?请说出理由。3如果是一只活的蝴蝶,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不易被鸟类等敌害发现?这对蝴蝶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沙漠之舟”——骆驼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
( http: / / hanyu. / hy / %E8%82%89%E5%9E%AB"
\o
"肉垫 ),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
( http: / / hanyu. / hy / %E9%97%B4%E9%9A%99"
\o
"间隙 ),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 http: / / hanyu. / hy / %E9%AB%98%E6%B8%A9%E8%BE%90%E5%B0%84%E7%83%AD"
\o
"高温辐射热 )。提问:1、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2、骆驼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帮助它适应沙漠恶劣的环境条件?多媒体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组图片
1、图中生物各有哪些和环境适应的特点?2、如果把仙人掌移植到睡莲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本身来讲具有什么重要意义?3、例举你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生物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4、任何生物都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吗?从以上分析和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在自然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了生存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逐渐地淘汰掉。生物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许多方面。
多媒体视频展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多媒体视频展示:《捕蝇草》提问:你能再举些相似的例子来说明这种适应吗?课后作业:有人说生物能适应环境,所以人们可以随便改变生物生存的环境。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参与“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引发猜想。围绕寻找到的数量不等的纸蝴蝶进行讨论和分析,说出找到的纸蝴蝶的颜色、形态与粘贴环境之间的关系,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于生物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根据资料分析,表达交流。
说出骆驼善走沙漠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骆驼的这种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1、课前查阅这几种生物的资料,结合课本所作提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图片所示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于生物的生存极为有利。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联系生活,
3、例举熟悉的例子,进一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4、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通过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同生物在形态结构上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学生通过对捕蝇草捕捉苍蝇全过程的观察与分析,认同生物在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上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拓宽学生思路。加深认识。开放性习题,延伸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探究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结论: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纸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纸蝴蝶不易被发现,也只有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的生存并繁殖后代。
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生物名称
睡莲
仙人掌
猎豹
北极熊
竹节虫
周围环境
水生
干旱
快速捕食
极低寒冷
竹林
适应性特点
长长的叶柄等
叶退化,茎肥大等
锐利的牙和爪、奔跑迅速等
体毛白色,有厚厚的脂肪等
形似竹节
结论一: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这种适应具有普遍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结论二: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上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六、教学反思: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适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本节以人人参与的“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活动作为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关于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利用课本图文资料以及学生课后对图示生物资料的收集,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来感知生物对环境的普遍适应,这种适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二是通过播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两段视频,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具体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从更深层面上,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普遍适应。
3、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前,插入“沙漠之舟——骆驼”的资料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安排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