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第1课时练
1.选C。生物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生殖等特性,除病毒外都具有细胞结构,都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应激性,但反射
是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具有的特性。
2.选C。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标志是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针对某一生物则未必全具备六大特征;朊病毒是仅由
蛋白质构成的,之所以认为它是生物,是因为它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产生后代。
3.选C。航天员绕地球飞行时,产生体位倒置的感觉,说明人具有应激性;经过调整,感觉消失,说明人体的生
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等的调节,这种调节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不能说明人体能适应太空环境。
4.选D。生物体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是发育,而不是生长。遗传和变异现象必须在生殖过程才能体现。
5.选D。SARS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需在宿主细胞内完成代谢活动,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而不能改造环境,只有人才会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环境。
6.选C。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却起着重要的作用;锌和铁是微量元素,可
以从食物中获得,如果刻意去补,可能会对身体有害。硼能影响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硼将产生“花而
不实”的现象。
7.选B。选项A,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辅酶Ⅱ即NADP+,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三磷酸腺
苷即ATP,它们元素组成中都含N、P;选项B,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叶片徒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倒伏;与植物
体内糖类合成与运输有关的是K而不是N或P;选项C,健康成年人,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基本平衡,N和P的摄
入量与排出量基本相等;选项D,N、P进入植物体后,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可被植物再度利用,当缺乏时,老叶
首先表现出缺乏症。
8.选B。仅从元素含量的多少不能判断生物进化程度的高低、营养级别和代谢类型的差别;N的含量可判断出蛋
白质含量的高低,H和O比值的大小可判断脂质含量的多少。
9.选C。该试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植物体内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入手,N、S、P、K、Ca、
Mg这几种元素都是植物所需要的大量元素,而Zn属于微量元素,因此植物根吸收最少的离子是Zn2+。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
性,很多同学会选配方中含量最少的是SO42-。
10.选B。“偶氮苯”是含氮的有机物,所以至少含有C、H、O、N等化学元素;含氮有机物的代谢终产物之一是
尿素;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安全食品;“苏丹红Ⅰ号”的分解产物可致癌,不能食用。
11.选C。脂肪和糖类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但是它们的C、H、O的比例不相同。从表中可看
出,脂肪的C、H比例高,在氧化分解的时候需要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形成的CO2和H2O也多。所以X
应该大于Y。
12.选C。组成各种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
13.解析:(1)鸣蛙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不再鸣叫,属于生物的应激行为。
(2)蛙为两栖动物,可以适应稻田环境,利于自身生存,同时能保护稻田环境,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蛙鸣求偶”这一特性世代相传,说明该性状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反映出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
(4)蛙通过产卵繁衍下一代,延续种族,反映出生物的生殖特性,而由蝌蚪→幼蛙→成蛙的过程则反映了其
生长、发育的特性。
答案:(1)应激性 (2)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遗传 (4)生长、发育和生殖
14.答案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体具有统一性 (2)氧;总组成中大部分是水,而水中氧的含量
高达8/9,但在干物质中没有水分 (3)低;碳主要存在于有机物,并且水中没有碳,这样干物质中没有水分,总
质量减少,但碳的质量没有减少。
第2课时练
1.选C。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水的知识。生物体细胞内的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是物质运输的载体,参与生化反应,是生化反应的原料、产物和场所;自由水越多,生物体的新陈代
谢越旺盛,衰老的细胞水分含量少。生物体内新产生的细胞、衰老的细胞、不同组织的细胞,自由水与结合
水的比例各不相同。
2.选B。纤维素属于多糖,基本单位是单糖——葡萄糖,纤维素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故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纤维素酶基因的基本单位则是脱氧核苷酸。
3.选A。脂肪只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含磷元素,所以其合成时不需磷酸盐作原料。
4.选B。肌糖元为肌肉运动提供能量,不能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当血液中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元会分解为葡
萄糖补充到血液中去;高尔基体与纤维素的合成有关;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葡萄糖可被直接吸收,而蔗
糖不能直接吸收。
5.选C。器官衰老的特性是水分减少,而幼嫩器官的含水量较高;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蛋白质,几乎不含RNA(核糖核酸);细胞膜外有一层糖蛋白,与细胞的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乳糖属于二糖,
纤维素属于多糖。
6.选D。小麦中含淀粉最多,蛋白质和脂肪相对较少,淀粉由C、H、O三种非矿质元素组成;植物种子中贮藏的有
机物最初都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植物种子含有的有机物种类、数量不同,决定了萌发时种子内产生
的酶种类、数量不同;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中C、H、O等含量不同;决定了三种植物种子在萌发时需O2量和
产生CO2量都不相同。
7.选C。1个四肽具有氨基最少1个、肽键3个,1个三肽具有氨基最少1个、肽键2个,1个六肽具有氨基最
少1个、肽键5个,所以氨基总数最少为1+2×1+2×1=5个,肽键总数为3+2×2+2×5=17个。
8.选D。考查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两类生物大分子物质。细胞生物及大部分病毒,其遗传物质
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从碱基组成看:DNA有胸腺嘧啶(T)而RNA有尿嘧啶(U),其余碱基相
同。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子,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
大分子物质。
9.选A。(1)从题意知该多肽为199肽,则它是由199个氨基酸组成的;又知该多肽分子式CxHyNAOBS2,其中N有A个,则可知组成该多肽的199个氨基酸共有A个氨基;又知组成该多肽的5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含2个氨基,则赖氨酸个数为A-199。
(2)组成该多肽的5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含2个羧基,设该多肽共含天冬氨酸为d个,则该多肽分子中尚存
氧原子个数为B=4d+(199-d)×2-198=2d+200,d=(B-200)/2。
10.选D。考查对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各种化合物的鲜重含量的识记及图的转换识别能力。在细胞鲜重中各种
化学元素含量排列顺序:O(65%)>C(18%)>H(10%)>N(3%),各种化合物含量排列顺序:水(85%~
90%)>蛋白质(7%~10%)>脂质(1%~2%)>糖类和核酸(1%~1.5%)。由坐标直方图可知②>①>③>
④,通过比较,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1.解析 (1)由图中关系可确定A是蛋白质,C1是DNA,C2是RNA,a是氨基酸,b是脱氧核苷酸,因此X代表N,Y代
表N、P。
(2)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从氨基酸角度分析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及排列顺序不同,从蛋
白质角度分析还包括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从DNA角度分析是由于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及排
列顺序不同。
(3)C1→C2为转录,C1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细胞核中。
(4)A5代表胰岛素,为分泌性蛋白,其合成过程需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A2是抗体类物质,
也是分泌性蛋白。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分泌蛋白。
(5)由于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分裂、分化形成的,因此与A5有关的C1片段在个体所有
体细胞中都存在;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A5有关的C2片段却只存在于胰岛B细胞中。
答案 (1)N N、P
(2)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②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③DNA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3)转录 细胞核
(4)A2和A5
(5)不是 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均是由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是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2.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清楚该实验的生物学原理,用碘液检测可溶性淀粉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反映出淀粉
酶活性的高低;通过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反映出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其次要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
单一变量原则,即在实验过程中,除了向一支试管滴加适量的蒸馏水,向另一支试管加等量的无水乙醇外,
其他实验操作都相同;对实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预测一定要完全。
答案:(1)②将2支试管摇匀后,再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5min ③取出A、B试管,各加入1~2
滴碘液,摇匀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2)①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②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不变蓝 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3)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第3课时练
1.选B。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二者虽然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现配现用,先混
合后加入,再加热;双缩脲试剂:先加入NaOH,造成碱性环境再加入CuSO4。
2.选C。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所要观察的是颜色反应,题干中所给实验材料虽然含有大量还原糖,但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会掩盖实验的颜色反应。
3.选B。包在纱布中的面团经在清水中搓洗后,粘在纱布上的粘稠物是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洗出
的白浆是淀粉,常用碘液鉴定;苏丹Ⅲ染液常用于脂肪鉴定,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亚甲基蓝溶液是一
种活体染色剂。
4.选A。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实验时事先留出一些样液是为了与反应后的
混合液作对照,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5.选A。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甘蔗、甜菜中
虽然含糖多,但主要为蔗糖,而蔗糖为非还原糖,所以不能作为本实验的实验材料。
6.选C。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血糖浓度过高,尿中含有葡萄糖,可用斐林试剂来检验;肾炎病人其肾小球通透性
增大,血浆中蛋白质分子进入尿液中,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
7.选C。淀粉遇碘变蓝色,青苹果遇碘变蓝,说明含有淀粉;熟苹果能使斐林试剂变为砖红色,说明含有还原糖,
但并不排除含淀粉。
8.选A。四种化合物中,只有A含有肽键,B、C、D没有肽键,因此只有A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
络合物。
9.选B。小麦种子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逐渐分解生成麦芽糖,故a表示麦芽糖的变
化,b表示淀粉的变化;麦芽糖是可溶性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
10.选D。20℃和30℃培养条件下相比较,30℃时淀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速率
更快,相同条件下产生的麦芽糖更多。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麦芽糖越多
显色越明显。斐林试剂本身为蓝色。
11.选A。现配斐林试剂为蓝色,加入到还原糖溶液中呈浅蓝色,沸水浴加热过程中,蓝色与砖红色的混合色呈棕
色。
12.选D。还原糖有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共热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脂肪与苏丹Ⅲ作用呈橘
黄色,与苏丹Ⅳ作用呈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紫色,DNA与二苯胺共热呈蓝色。
13.答案 (1)颜色 (2)斐林试剂;砖红色的沉淀 (3)苏丹Ⅲ染液;脂肪 (4)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CuSO4
在碱性环境中生成蓝色Cu(OH)2沉淀会遮蔽所产生的紫色 (5)如果蛋清液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 (6)对比
14.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而谷胱甘肽能缓解重金属盐对蛋白质的破坏作用”和提供的实验材料分析,实验可分三组,实验组用重金属盐和谷胱甘肽处理酶液,对照组设置两组,一组空白对照,一组只用重金属盐处理。然后在同等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检验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时注意实验顺序.
先在两支试管内加入谷胱甘肽,再向这两支试管中加入重金属盐,最后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淀粉溶液,这样
排除实验顺序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1)
序号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1
2 谷胱甘肽 — — 2mL
3 硝酸银溶液 — 2mL 2mL
4 淀粉溶液
5
6
7 沸水浴
8 砖红色溶液 无砖红色沉淀 砖红色沉淀
(2)①重金属盐使蛋白质结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能恢复的。所以丙试管观察不到应有现象。
②淀粉酶已催化部分淀粉水解,乙试管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15.解析 本题属于实验设计题,关键是正确选择试剂和采取准确的操作步骤。此实验的原理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2)用量筒先后量取2mL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注入3号试管内,振荡混合均匀
(3)用量筒从3号试管中量取2mL混合均匀的斐林试剂注入1号试管内,振荡;将3号试管内剩下的2mL斐
林试剂注入到2号试管内,振荡
(4)①1号和2号试管中仅有1支试管产生砖红色沉淀,另一支无此变化
②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所对应的尿液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另一瓶为健康者的尿样。证明了糖尿病患者的
尿液中存在还原糖——尿糖,并可用斐林试剂检验
第4课时练
1.选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选D。细胞膜的三大基本功能是:作为“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膜不具有“控制合成细胞内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功能。
3.选A。a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至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可能是O2、CO2、水、甘油或胆固醇;b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为主动运输,可能是葡萄糖或氨基酸。
4.选A。每一种曲线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分析如下:①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应为自由扩散;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升高运输速度加快,当达到一定浓度后,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说明这种运输需要载体,由于受载体数量的影响,运输速度存在最大值,可表示主动运输;③O2浓度的高低可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该运输速度与O2浓度无关,说明这种运输方式不需要能量,应为被动运输;④运输速度与O2浓度有关,说明这个过程是需要能量的,应为主动运输
5.选B。受体具有专一性,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不同;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经识别并结合后,可将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也是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的体现,识别作用与糖蛋白有关。
6.选C。本题中的某种物质是指S,它的跨膜方式需要能量和载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可以将物质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运输,但不等于膜外一定是低浓度,膜内一定是高浓度。C是载体蛋白,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脂质分子不停地运动。
7.选B。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外表面糖被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涉及到细胞膜的其他功能。糖被主要与细胞膜的保护、润滑、识别以及免疫有关。而主动运输与载体有关,载体蛋白质并不与糖类结合;O2运输是由血红蛋白完成的;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是整个细胞膜完成的,不是只有糖被就能完成的功能。
8.选D。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阻止PI进入,而核膜上有核孔,PI可进入核内使其着色。
9.选D。图中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分子,Ⅰ为膜外、Ⅱ为膜内。a方式是主动运输,b方式是自由扩散。肝细胞内合成尿素,通过肝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到肝细胞外,A项正确;细胞间的识别、免疫和细胞的癌变与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项正确;适当提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加快,C项正确;b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是正确的,但a主动运输需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故D项错误。
10.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只能以内吞或外排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离子和小分
子以主动运输或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只能以内吞方式进
入细胞;半乳糖为单糖,依题意可判断其是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
11.答案 (1)磷脂双分子层 (2)选择透过性;b;a;B(或磷脂双分子层) (3)[A]糖蛋白
(4)DNA(或基因或遗传物质) (5)流动加快;薄
12.答案 (1)①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②分别量取0.3mol/L的葡萄糖溶液和0.3mol/L的甘油溶液各10mL,注入A、B试管 ③分别量取稀释的羊红细胞悬液各1mL注入A、B试管中,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溶液由不透明到澄清所用的时间
(2)①如果加入葡萄糖溶液的试管内溶液澄清所用的时间短,说明葡萄糖比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②如果加入甘油的试管内溶液澄清所用的时间短,说明甘油比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快 ③如果两支试管内溶液澄清所用的时间相等,说明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相同
(3)由于葡萄糖和甘油都是细胞选择吸收的物质,所以会逐渐进入细胞,使细胞内的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大量吸水,最终导致细胞涨破
第5课时练
1.选B。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需 要消耗能量;
细胞生物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2.选D。从图中看出,该细胞有液泡,应为植物细胞,且液泡数量由多到少,表明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逐渐成熟,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细胞,含一个大液泡。
3.选A。本实验操作中步骤①是用14C氨基酸来标记核糖体,以利于最后的检测,步骤②是利用渗透作用使细胞
吸水涨破,步骤③和④通过分级离心先将大颗粒结构分离出来,再分离沉淀核糖体,最后步骤⑤检测到的核
糖体。从实验过程可以看出没有纸层析法。
4.选D。细胞都具有膜结构,膜结构共有的是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新陈代谢活动中都是ATP直接供能;无论
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密码子具有通用性;生
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完成,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
5.选A。细胞质基质为葡萄糖无氧分解的场所,内有相关的一系列酶,而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在线粒体内完成,RNA
的合成主要在细胞核内完成,各种消化酶为蛋白质,应在核糖体上合成。
6.选C。首先判断图中1是线粒体、2是叶绿体、3是细胞核、4是液泡、5是细胞质基质。然后根据植物产生
ATP的途径可以判断1、2、5中都能产生ATP。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所以线粒体中产生的CO2
到叶绿体基质中被利用通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类胡卜素,液泡一般含花青素。
7.选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前者形成ATP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后者来自
光能。需氧型生物的细胞不一定具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如植物根
部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两者都是双层膜,含有多种酶,叶绿体基质中一般还含有基粒。
8.选A。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有线粒体的生物在无氧环境中可进行无氧呼吸;低 等植物细胞有
中心体;高尔基体具单层膜;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霉菌和水绵是真核生物,它们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9.选A。各种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能复制的细胞器有①②⑥;含单层膜的细胞器为③⑤,①②为双层膜,④⑥
无膜结构;含RNA的细胞器为①②④。
10.选C。能发生碱基配对的细胞器除线粒体和叶绿体外,还有核糖体。
11.答案 (1)[3] 叶绿体 囊状结构的薄膜和基质 光合作用 (2)CO2、O2 自由扩散 (3)[1] 线粒体 [2]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叶绿体 (4)丙酮酸 氧气 主动运输 有氧呼吸
12.答案 (1)对照作用 (2)在变形虫长大到一定程度时,用刀片切去一部分细胞质,再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切去一部分细胞质,依次按上述方法处理直至实验结束 三只变形虫始终不分裂增殖 (3)变形虫只有长大到一定体积后才分裂,否则不分裂,证明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第6课时练
1.选B。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膜都含有磷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欲鉴定该生物的种类可依据核膜及
细胞壁的有无,若无核膜则为原核生物;若有核膜且有细胞壁,则为植物;若有核膜且无细胞壁,则为动物。
2.选C。水稻吸收S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根据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甲状腺细胞表面存在与促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糖蛋白),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与受体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甲状腺细胞,B正确;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C错误;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m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交换的通道,D正确。
3.选D。①中的烟草花叶病毒和支原体都是寄生的,所以同化作用类型都是异养的,它们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所以都会发生基因突变。②中三种生物均无叶绿体,但硝化细胞可以使NH3氧化成HNO3,利用此过程释放的能量把CO2和H2O合成有机物,从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所以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③中的烟草花叶病毒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4.选C。由于(b)内含有已转录生成的mRNA,因此可再生一杯口,(d)不能再生一杯口的原因是mRNA已被分解,而不是营养物质耗尽,此实验说明杯状藻的藻杯形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5.选B。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数量很多。而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核仁可能与核糖体的组分之一——rRNA的合成有关),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也较大或较多。
6.选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只含核糖体),但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拟核中无染色体,只有裸露存在的DNA分子。
7.选D。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膜是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再转换成化学能的场所。
8.选C。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和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因此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发生在细胞外液中,与生物膜无关。
9.选B。糖蛋白在核糖体上翻译后,进入内质网腔中经过折叠、组装、加上糖基团等,成为较成熟的蛋白质,以小泡形式输送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为成熟蛋白质,再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具膜小泡输送到细胞膜上。可见,该药物的作用对象应为内质网。
10.选D。生物膜系统不具有阻断细胞核与细胞质信息传递的作用,因而核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可能受细胞质的影响。
11.解析:(1)区分动植物细胞的依据是细胞壁,因为有些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无叶绿体和大液泡。区分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依据是是否具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蓝藻无叶绿体,但可进行光合作用。
(2)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图A是已分化的成熟细胞,欲让其恢复分裂能力需要离体培养使其脱分化,图B细胞由球形变成纤维状说明已完成了分化过程。
(3)图E表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相互联系,只有图A同时具备这两种细胞器。
(4)图D表示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为生产者。
(5)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编码区是连续的,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基因结构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6)因图A中含有叶绿体,呈绿色,因此会对颜色反应起干扰作用。
(7)只有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在遗传时,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质基因及原核生物的基因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1)细胞壁 C、D A、D
(2)A、B 离体培养和脱分化 分化
(3)A
(4)生产者 (5)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6)不是。该细胞中含有颜色较深的叶绿素等色素,鉴定时会对颜色反应起干扰作用。
(7)A、B中的细胞质基因和C、D、E中的全部基因
12.解析 Ⅰ.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本题图解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1表示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乙表示接受信号的细胞,即靶细胞,2是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Ⅱ.(1)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为激素,激素分泌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在细胞间间接传递信息;精子和卵细胞则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识别和结合,在两个细胞之间直接完成信息交流。
(2)一般认为,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成分是糖蛋白,受体与细胞外信号分子的结合有特异性。
答案 Ⅰ.(1)信息交流 (2)发出信号 靶
(3)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 靶 受体 糖蛋白
Ⅱ.(1)激素 血液 卵细胞 精子 细胞膜 (2)糖蛋白
13.(1)放射性同位素可追踪物质的去向,利用3H-胆碱来培养变形虫可使生物膜被标记,通过核移植和微生物培养使其细胞分裂,观察新产生的变形虫含放射性物质的部位,即可判断核膜的来源。(3)②将已标记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入到未标记的去核的变形虫中,在无放射性物质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使其进行细胞分裂 ③检查新形成的细胞各部位(或细胞核)的放射性 (4)①新细胞的核膜具有放射性,支持第一种主张;②新细胞核膜不具有放射性,支持第二种主张
第7课时练
1.选A。细胞核开始形成和染色体消失是在分裂期的末期;染色体的出现是在分裂期的前期;连续分裂的细胞的子细胞形成即是下一个细胞周期开始。
2.选B。在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量暂时加倍,但DNA数量
并未加倍,其加倍发生在间期。
3.选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都发生在分裂间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在末期;染色体
数加倍在后期,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细胞板的出现在末期,纺锤体的出现在前期。
4.选C。DNA的自我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共性。常见的错误是选B,因为动物细胞和低等细胞细胞内都有中心体,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所以仅从B项来判断是不全面的,也不可靠。应根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是细胞板向四周扩展以形成细胞壁来分割细胞质,而动物细胞则是靠细胞膜向内凹陷来分割细胞质,形成两个子细胞。
5.选A。无丝分裂在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中都存在,如蛙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中不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但要进行DNA复制等过程。
6.选A。菠菜是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存在中心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
7.选C。对表中数据分析,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不同类细胞因细胞周期不同,因此分裂是不同步的;而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
8.选D。植物幼叶细胞属于体细胞,因此以有丝分裂增殖。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线粒体和叶
绿体也有DNA,细胞增殖过程中,DNA都具有复制功能,以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9.选D。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类似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赤道板,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图示细胞为植物细胞,故不含糖元。
10.选B。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如果破坏根尖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则根尖细胞无法
形成新的细胞壁,而核中染色体的复制与分裂却继续进行,因而可能产生多核细胞或多染色体细胞。
11.解析:(1)图示[1]与[2]是[3]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4]连在一起,因此[3]是一条染色体。
(2)若在[1]上有基因a,那么在[2]上也有基因a,因为[1]和[2]中的DNA是由一个DNA分子在间期通过半保
留复制而来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
(3)图示中[4]是[3]染色体的着丝点,在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两条染色体单体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4)[2]和[5]所在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在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
是等位基因,[2]上有B基因,[5]上不一定有B。
(5)该图示细胞中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所以是高等动物细胞,在其分裂末期不出现细胞板,形成两个子
细胞则是通过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而成。
答案:(1)染色单体 染色体 1、2由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
(2)有 1和2个DNA是由一个DNA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得来的,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3)着丝点 后(4)不一定 (5)不能 此图中有中心体、无细胞壁,说明是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
12.解析:细胞分裂一次经历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由题意可知,由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到E(标
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时间上等于一个周期,时间为22h。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细胞被标记的是DNA,标记的时期为细胞分裂间期,因为在这个时期DNA要复制。
癌细胞是连续分裂恶性增殖的细胞,细胞分裂速度快,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小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效应T细胞是停止分裂,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继续分裂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相应的效应细胞。
答案:(1)22 DNA 细胞分裂间期 (2)小于 (3)①③②
13.解析:本题是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供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整合信息,进行简单科学探究的能力。
(1)根据题中所给材料信息分析,本实验中研究的单一控制变量是低温,对此可以整合材料中“一定浓度秋水仙素……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和教材中所学的“低温能够降低酶的活性,可使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有关生理过程不能完成(如纺锤丝形成、着丝点分裂等),使细胞分裂不正常进行,提出肯定性假设: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2)根据(1)中分析,该实验中控制的单一变量为是否用低温处理水培植物——洋葱根尖,并且要使实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要设立常温下的对照组以增加结论的准确性,在实验中还要注意平衡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在列表时要体现出来。
(3)根据题中信息“研究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否使根细胞中染色体加倍”,结合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利用显微镜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可清晰的观察到,所以可以此来鉴别。
要用显微镜观察,就必须将实验中处理过的生物材料制成可用显微镜观察的临时装片。
答案:(1)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2)
培养时间培养温度 5h 10h 15h 20h
常温
4℃
0℃
注:设计的表格要达到以下两个要求:
①至少做两个温度的对照;②间隔相等的培养时间进行取样。
(3)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经过不同处理后根尖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细胞有丝分裂
第8课时练
1.选C。细胞质的流动是细胞的一种生命现明,其流动速度有差别,所以观察起来,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但
总体来说,流动速度很慢。流动的速度随温度、水分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细胞质的流动是多方向的。
2.选C。选材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如菠菜叶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叶绿体在靠近叶的上表皮的叶肉
细胞中分布多,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分布少。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保持有水状态,以使细胞保持正常生活状态。活细胞中,叶绿体会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并且叶绿体可根据光的强弱调整其椭球状的方向。
3.选D。上述四种材料的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但用来镜检观察叶绿体最好只有一层细胞。种子植物的叶片由多层细胞构成,不透明,所以无法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要做成切片,才能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4.选D。材料无论大小,都必须先使用低倍物镜找到比较满意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用高倍物镜,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5.选B。叶绿体在细胞内随着细胞质基质流动而运动,造成了叶绿体分布的变化,体现了活细胞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在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与是否有光、光线强弱有密切关系。在强光下,叶绿体以侧面对着光源,以减少强光对叶绿体的伤害。在弱光下,叶绿体不仅较多地聚焦在向光面,而且以最大的表面朝向光源以增大光合作用。一般的叶子,上面较下面颜色深,是因为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而且其中含叶绿体较多。
6.选A。显微镜观察用的是反射光,如果标本无色透明,往往难以分辨。这时如果使视野变暗,增大明暗反差,可以看清各部分的界限。为使视野变暗,可用平面反光镜反光,用小光圈减少进入镜筒的光线。
7.选D。首先判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从图丙中找到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图,它在视野的左上方,由于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它的像,与实际位置是上下颠倒,左右倒置的,所以其实际的物在右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的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对于目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对于物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选择的组合为(2)和(3)。
8.选C。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细胞就已被杀死。
9.选C。实验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在盖玻片上加一载玻片目的是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压碎盖玻片和防止盖玻片移动。
10.选A。生物产生体细胞的主要方式是有有丝分裂,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再分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黄牛精巢中细胞发生的主要是减数分裂,只有马蛔虫的受精卵发生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
11.解析:(1)题干中明确本探究实验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结果是不同时间细胞的分裂指数,所以可理解本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洋葱根尖取材的最佳时间。
(2)由坐标图可以看出是在8~18点之间每隔1小时做一次实验记录,记录的数据是视野中所取样方内的细胞总数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总数。
(3)由题干可知表格要记录视野中所取样方中的分裂期细胞数与细胞总数,求平均值还要有重复实验,表格设计要包括正确的表格名称和大栏目名称,还要有重复次数。
(4)由坐标图可以看出洋葱根尖在11点时分裂指数最高,而且幼苗根尖细胞分裂指数要稍高一些。
答案:(1)确定洋葱根尖取材的最佳时刻(如答材料差异方面内容给分)
(2)8~18点 细胞总数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总数
(3)表格共分三部分(表格名称,所列大栏目,有重复次数)
探究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日周期性实验结果观察记录表
分裂期的细胞数 总细胞数 分裂指数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8时
9时
10时
…
18时
(4)①洋葱根尖取材的最佳时刻是上午11时
②在最佳时刻,洋葱幼苗根尖的分裂指数比鳞茎根尖高
12.解析:(1)观察有丝分裂主要观察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因此应选取分裂期细胞所占比例大的材料。由结果二可看出,注射质量分数为4×10-3的秋水仙素既能保证染色体形态正常,又使处于中期的细胞比例最高。
(2)由结果三可看出,四分体数为52的细胞数目最多,可确定青虾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04。四分体数多于或少于52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3)既能发生有丝分裂,又能发生减数分裂的器官精巢或卵巢。在观察染色体时,应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染色,以便于观察。
答案:(1)卵巢 4×10-3 既保证了染色体形态的正常,又使细胞分裂处于中期的细胞比
例最高 (2)104 出现52个四分体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3)卵巢或精巢 B 使
青虾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被染色而便于观察
第9课时练
1.选B。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细胞和器官,细胞的结构不同,行使的功能也不相同。
2.选A。癌细胞特征有三个:一是能无限增殖;二是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三是细胞表面发生改变,易于转移。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和酶活性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3.选C。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但水分减少的细胞不一定是衰老的细胞,如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
4.选B。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但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每天都有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制的,细胞的寿命与细胞的分裂次数有关。
5.选A。考查对细胞全能性概念的理解。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番茄种子不是一个细胞,种子是由许多已分化的细胞构成,种子培育成植株不能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选A。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形态发生改变而成球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减小,细胞分裂旺盛,酶的活性是增加的,但分裂过程仍受环境的影响。而球形的囊胚细胞变成梭形,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7.选B。干细胞是一类没有分化或分化程度较低的特殊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分化能力,在干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分化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8.选A。同一种生物体内,细胞分裂的次数是一定的,但同一个体内不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细胞的寿命也不同。有的细胞不完全分化,如表皮生发层的细胞、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等,可以不断分裂,这样的细胞寿命较长。有的细胞高度分化,如神经细胞、肾细胞等,这样的细胞在生物体内不再继续分裂,寿命相对较短。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9.选A。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是细胞数目逐渐增多和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同时完成细胞分化,因此产生的细胞数目应多于死亡的数目;若能特异性激活癌细胞的死亡基因,可促进癌细胞死亡;蝌蚪尾的消失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结果;衰老细胞核中染色质固缩,基因表达出现停止的现象,导致细胞死亡。
10.选A。发育过程中,先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再分化形成特定细胞以执行生理功能。
11.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是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是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它们的形成需受抗原刺激。由图看出,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骨髓造成血干细胞和神经组织干细胞,因此胚胎干细胞的分化程度最低。骨髓造血干细胞又可分化为多种细胞,而神经组织干细胞主要分化为神经细胞,因此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程度较神经干细胞低。
答案:(1)分裂和分化 (2)基因选择性表达 没有细胞核
(3)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抗 抗原
(4)神经组织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
12.解析:(1)癌细胞最大的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彼此间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扩散转移。
(2)人和动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由于受到物理的、化学的或病毒的各种致癌因子作用,体内原癌基因激活,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
(3)胚胎干细胞是没有分化的、能够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它能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
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说明了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4)个体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干细胞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后代细胞中,都
含有与其相同的遗传物质,但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激活的基因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选择
性表达,控制合成各自特定的蛋白质,使细胞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改变。
答案:(1)无限增殖 糖蛋白 扩(分)散转移
(2)吸烟 原癌基因 (3)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全能
(4)受精卵 遗传物质 表达 蛋白质
13.答案:(1)a 扩(分)散转移 (2)抗原 效应T细胞
(3)实验步骤:
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A
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巴因子、DNA疫苗)
第10课时练
1.选B。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可获得原生质体,此过程不需激素进行调节,而脱分化、再分化过程
需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进行诱导处理。
2.选D。该过程应用的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先要经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再利用聚乙二醇或利用物理手段诱导细胞融合,再生出细胞壁后就形成了杂种细胞,然后杂种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杂种植株――驱蚊草。胰蛋白酶是用来处理动物细胞的,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天竺葵和香茅草不是同一物种,因为其存在生殖隔离,驱蚊草可育是因为其细胞中有天竺葵和香茅草各两个染色体组,能正常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天竺葵和香茅草均是真核生物,基因中均有内含子和外显子,而培育成的驱蚊草所有基因都来自于天竺葵和香茅草。
3.选D。培养无病毒植株,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选材时应选用未被病毒感染的茎尖、芽尖等生长点细胞,因生长点部位还未形成输导组织,未被病毒感染。
4.选B。A项离体细胞培养成植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项紫色糯性玉米种子本身就是一个新个体,所以此过程是个体长大的过程;C项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也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项体细胞杂交后的杂种细胞培养成植株也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5.选B。人工种子是由离体细胞经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由同一个体体细胞培育形成的人工种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型。离体细胞的全能性是由离体细胞培育成个体时才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只形成愈伤组织就表现出全能性。
6.选B。由于离体的植物组织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细胞必须要从培养液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才能正常分裂增殖;而无土栽培的植物能很快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其培养液中不需要现成的有机物。
7.选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分裂,所以会发生基因突变。杂种一般是杂合子,所以体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体细胞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后代基本保持亲本的一切性状。
8.选D。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的“白菜—甘蓝”杂种植株中有2个染色体组来自白菜,2个染色体组来自甘蓝,是可育的;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应为异养需氧型;“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中有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但是没有减数分裂;任何生物发育过程中性状的表现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只有D正确。
9.选D。植物体细胞杂交后形成的杂种植株,染色体仍然保持原物种体细胞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特性,在减数分裂时可以正常联会配对形成配子,因此是可育的,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
10.选D。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利用特定的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所以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1.答案:(1)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 (2)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可育的生殖细胞 (3)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 (4)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离心或振动或电刺激 (5)可少施农药,可在盐碱地区或高寒地区种植 (6)C
12.答案:(1)原生质体融合;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高尔基体;(2)太空飞船上无重力干扰,更容易进行细胞的融合和培养 (3)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全能性;脱分化;再分化;有丝分裂 (4)e; (5)不能;不同种的植物存在生殖隔离 (6)(A+B)/2;秋水仙素;A+B (7)植物激素(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无菌 (8)能够保持母本性状,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能培育无病毒植株
第11课时练
1.选A。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其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可见,与植物培养相比,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是不同的。动植物细胞培养都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两者都可培养形成大量细胞,但植物组织培养能形成植株。
2.选A。细胞株传至细胞系时,有的细胞衰老死亡,有的细胞发生癌变,但因细胞株没有分化,所以其中的血红蛋白基因不会表达。
3.选D。杂交瘤细胞利用氨基酸合成分泌性蛋白质抗体。线粒体是为合成抗体提供能量的,放射性并未出现在线粒体。
4.选D。单克隆抗体是由培养中的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人B细胞并不能够无限地增殖,能无限增殖的是人的骨髓瘤细胞。人的成熟红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不可能经过培养形成细胞株。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要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5.选D。增殖能力强的细胞才能在离体条件下培养成细胞株和细胞系。
6.选C。极少数动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传到40~50代,但在这一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7.选C。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癌变后就变成球形。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失去了“接触抑制”的特征,可以无限增殖,但增殖过程中同样受环境中温度、pH、营养物质的供应等影响。
8.选D。动物细胞核全能性受到细胞质限制,动物细胞培养目前还不能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9.选D。动物细胞融合目前主要应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还没有实现生物的生殖。
10.选C。通过核移植所得个体其核遗传物质与提供核的亲本相同,故该克隆鱼亦为三倍体,所以该克隆鱼是高度不育的。性状是核基因与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解析 单克隆抗体实际上是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要获得抗体必须有相应抗原的刺激,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过程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而效应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要使其恢复分裂能力,应与骨髓瘤细胞结合,利用其无限增殖的特性使其增殖,产生大量化学性质单一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运用基因工程将抗体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体内,再利用发酵工程也可生产单克隆抗体。
答案:(1)注射相应的抗原 体液免疫 (2)遗传物质(原癌基因)发生了改变 (3)2:1 (4)运用基因工程方
法制造含抗体基因的工程菌,并通过发酵产生单克隆抗体。
12.答案:(1)细胞核 去核 重组胚胎 子宫 (2)不足 促性腺 (3)动物体细胞核 A 两 雌 不同
13.解析:本题以“三氯生”事件为背景,考查了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和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许多致畸、致癌物质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后,培养细胞会发生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根据变异细胞占培养细胞的百分数,可以判断某种物质的毒性。根据这一原理,可判断“三氯生”是否具有毒性。
答案:Ⅰ.B
Ⅱ.(1)许多致畸、致癌物质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后,培养细胞会发生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根据变异细胞占培养细胞的百分数,可以判断某种物质的毒性
(2)②将上述组织用剪刀剪碎,再用胰蛋白酶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利用培养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
胞悬液
③分别往其中加入等量的配制好的培养液,再往1号瓶中滴加几滴0.99%的“三氯生”试剂,摇匀 ⑥a.若
1号和2号培养瓶中变异细胞的百分数相当,则说明“三氯生”对人体无害
b.若1号培养液中变异细胞的百分数大于2号,则说明“三氯生”对人体有害
单元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D D A A D D D B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C D B D D D A D B B C C
1.选C。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选C。细胞学说是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1859年发表的,孟德尔德遗传定律是1900年被重新提出并认可的,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1944年进行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提出的。
3.选D。A是基因工程, B是发酵工程,C是细胞工程。C是发酵,但不是发酵工程。
4.选D。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企鹅体长不同,且都能适应特定的环境,说明生物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适应性。
5.选A。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从图中可看出钙或硼对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作用是不同的。钙的浓度变化影
响花粉管生长速率,但花粉萌发率几乎不变;硼的浓度变化影响花粉萌发率,但花粉管生长速率几乎不变。
6.选A。同一元素在不同细胞中含量不同,甚至存在极大差异是由生命活动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铁,甲状腺细胞中含有较多的碘。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体特有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7.选D。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包括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酸碱平衡及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从题干信息可看出钙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8.选D。糖类和脂肪的组成元素只含有C、H、O,蛋白质中至少含有C、H、O、N,核酸中至少含有C、H、O、N、P。动物细胞中的二糖为乳糖,而不是蔗糖。
9.选D。选项A是蛋白质的调节功能,选项B是蛋白质的免疫功能,选项C是蛋白质的运输功能。生长素是吲哚乙酸,不属于蛋白质。
10.选B。根据题意可知,b表示氨基酸,B表示蛋白质,e表示脱氧核苷酸,E表示DNA,G表示mRNA。E→G表示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G→B表示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蛋白质分子多样性除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还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
11.选C。自由水含量越高,生命活动越旺盛;植物体内的水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高温或剧烈运动后喝淡盐水既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12.选A。本题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反应:由m个氨基酸形成n条肽链,脱下(m-n)个水,同时形成(m-n)个肽键,题中4条肽链,共有氨基酸39-4=35个,所以肽键的数目为35-4=31个。
13.选C。还原糖和DNA的鉴定需水浴加热;鉴定还原糖需用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需用双缩脲试剂,这两种试剂的成分相同,但用法和用量不同,原理也不相同。
14. 选C。据动植物有丝分裂特点可知:3、4、6为植物细胞分裂,2为动物细胞分裂未期,因1、3为同一细胞分裂,可知1为低等植物分裂前期,5为动物细胞分裂前期。
15. 选D。由图可知:哺乳动物细胞正常培养时,DNA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DNA复制后随着细胞质的分裂又减少;而加入某化合物,DNA数量增加后不再减少,说明DNA复制后细胞质没有分裂,即该化合物抑制细胞质分裂。
16.选B。由曲线可知,利用U的时期是RNA合成时期,利用T的时期是DNA复制时期,这都属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特征,并且开始先大量利用U,这一定是为DNA复制做准备。利用U最快的b点一定正大量合成RNA。d点是合成DNA速率最快的点,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大值应该是DNA复制结束e点。c—e阶段是DNA复制时期,也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因此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17.选D。如果性格过于孤僻,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不乐于与人交流,就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18. 选D。癌细胞具无限增殖特点,癌变与基因突变有关,故高频率分裂的组织易发生癌变;癌细胞由于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扩散和转移,接触抑制现象丧失;由图中两曲线可知,选项C正确;若大剂量给药或缩短给药周期,对正常细胞杀伤过大,或不能有足够时间恢复,就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引起较大的副作用。
19. 选D。受精卵全能性最高,但基因并未全部表达,不可能含生物体全部种类的蛋白质;细胞分化是一种特久性的变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癌细胞代谢旺盛,呼吸速率高;细胞的衰老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衰老,但个体的衰老却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0.选A。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磷脂微球体药物是颗粒性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内吞作用,不可能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21.选D。由图可知,9为线粒体,线粒体膜组成成分有蛋白质、脂质,但糖类极少,所以A不正确。6是内质网,通过形成囊泡与8高尔基体相联系,不同细胞器功能不同,其膜的化学组成也不完全相同,所以B不正确。6和8这两种结构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而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分泌蛋白。
22. .选B。综合考查细胞工程在胚胎移植、核移植、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等方面的知识。试管婴儿是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试管内发育成早期胚胎,再移入母体子宫内发育而成,实质上是有性生殖过程。试管苗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生的生物体,属于无性生殖,体现了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羊是动物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细胞中,发育成早期胚胎后,再移入母体子宫内形成的个体,属于无性生殖。三者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技术范畴。
23.选B。胃蛋白酶的作用环境是酸性,所以不适合用胃蛋白酶处理制细胞悬浮液;植物细胞融合一般不用病毒侵染的生物方法;植物细胞工程用的培养基应含有蔗糖,不能含有葡萄糖。
24.选C。此图表明的是有性生殖和克隆哺乳动物的两种过程,动物②利用的是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发育来的,所以产生②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25.选C。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群。
26.解析 (1)由表中数量关系可知,1000黄豆中蛋白质含量为380g,脂肪含量为180g,超过成人每日的需求量。
(2)过剩的脂肪会储存起来,蛋白质经水解后形成氨基酸,若过剩可发生脱氨基作用,不含氮部分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他物质。
(3)肥胖可造成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
(4)鉴定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淀粉可用碘液。
答案:(1)蛋白质和脂肪
(2)脂肪贮存在皮下或肠系膜等处。多余的蛋白质水解形成的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后转变为脂肪贮存或转化为糖类或氧化分解供能。
(3)冠心病、脂肪肝等
(4)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若溶液变为紫色,则说明有蛋白质存在。
(5)用碘液检验,若变蓝则说明有淀粉存在。
27.解析 (1)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数目增加一倍,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9]核糖体、[12]线粒体。
(3)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运输物质的功能降低。
(4)同种生物的所有正常体细胞中都含有相同的核物质,因为它们最初都来源于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但不同细胞中的RNA种类、数量各不相同,因为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5)骨髓造血干细胞是专能干细胞,除分裂产生各种血细胞外,还能够产生淋巴细胞。
(6)提取细胞核中的DNA,首先使细胞破裂释放出核内DNA,然后利用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的不同来提取。
(7)甲状腺细胞能够分泌合成甲状腺激素,摘除该腺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
答案:(1)[10] 中心体 (2)[9]、[12] (3)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4)核内DNA一样,而细胞内的RNA有所不同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
(6)蒸馏水 不同浓度的NaCl浓度 (7)促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8.解析 各种生物膜成分基本相同,但因各种膜的功能有差异,其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细胞膜上含有一定糖类,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有关,各种生物膜内内质网与细胞膜和核膜相连,内质网膜、高尔基体、细胞膜通过小泡的形式进行相互转化,内质网膜是各种生物膜的中心,分布最广,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1)不同生物膜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差异
(2)磷脂 (3)糖蛋白(糖被) 载体 (4)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5)内质网膜 (6)选择透过性
29.答案:(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min—2min
实验结果:A管砖红色,B管蓝色 (4)唾液淀粉酶
代谢变化是: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元(肝糖元、肌糖元);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30.解析 从图解中可看出,该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核移植技术,构建重组细胞,据重组细胞形态是否发生改变予以判断。
答案:(1)①解离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取癌细胞核和肝细胞质形成重组细胞A,取癌细胞质和肝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B
⑤取等量重组细胞A和重组细胞B,分别加入甲、乙两只培养液中
(2)①若只有甲瓶细胞(重组细胞A)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②若只有乙瓶细胞(重组细胞B)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③若甲、乙两瓶细胞(重组细胞A和重组细胞B)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可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④若甲、乙两瓶细胞(重组细胞A和重组细胞B)形态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则调控基因发挥作用需要癌细胞自身的核质互相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时 绪论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考考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1.大肠杆菌、银杏和大熊猫共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都具有细胞结构 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都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射 D.都有生长和生殖现象
2.“朊病毒”可谓是“恐怖”的代名词,这些经过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哺乳动物中诱发了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疯牛病”。生物学家认为朊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A.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能够侵染其他生物而致病
C.能够在寄生体内复制产生后代 D.具有细胞结构
3.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随“神舟”六号宇宙飞船绕地球做第一圈飞行的时候,产生了体位倒置的感觉。但是经
过调整,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该现象不能说明的生物学道理是
A.人体具有应激性 B.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受到神经系统等的调节
C.人体能适应太空环境 D.人体在太空中也能进行新陈代谢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只有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生物体才能表现生长现象
B.生物体因为具有应激性,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C.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可以看到遗传和变异现象
D.生物体身体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生长现象
5.SARS病毒、蓝藻、灵芝、蝴蝶兰、人都属于生物,下列哪项可作为上述结论的共同证据
①具有细胞结构 ②含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 ③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 ④具有应激性 ⑤都能适应一
定的环境 ⑥能繁殖后代 ⑦都能改造环境
A.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⑤⑥ D. ②③⑤⑥
6.据报道:人体内微量元素的生理浓度和中毒剂量很接近,微量元素过量比摄入不足对人体更有害,因此生理保健专
家特别指出:微量元素不可乱补。下列对微量元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不参与生物体重要化合物的组成
B.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因此缺乏与否对生命活动没有影响
C.硼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时将导致油菜“花而不实”
D.目前很多媒体对补锌补铁做了大量的报道,家长应多买这些产品来防止儿童缺乏这两种元素
7.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有两种大量元素,淀粉中不含有,核酸中含有。关于这两种元素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种元素是生物膜、三磷酸腺苷、染色体、辅酶Ⅱ的主要组成元素
B.一种施用过多会造成农作物倒伏,另一种则与植物体内糖类合成和运输有关
C.健康的成年人,摄入和排出这两种元素的量基本相等
D.在只缺这两种元素的营养液中培养正常植株,首先表现缺素症的是老叶
8.下表是人和玉米体内几种重要元素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比较下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C H O N P S
玉米 43.57 6.24 44.13 4.46 0.20 0.17
人 55.99 7.46 14.62 9.33 3.11 0.78
A.人的进化程度比玉米高 B.人体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比玉米高
C.人和玉米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不同 D.人和玉米的代谢类型不同
9.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无土栽培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的培养液组成,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元素,其中
植物根吸收量最少的离子是
离子 K+ Mg2+ Ca2+ NO-3 H2PO4- SO42- Zn2+
培养液浓度(mmol/L) 1 0.35 1 2 1 0.25 1
A.Ca2+ B.SO42- C.Zn2+ D.H2PO-4
10.2006年河北某地生产的红心鸭蛋中因被发现含有“苏丹红Ⅰ号”而停止销售。“苏丹红Ⅰ号”是工业色素,
含有“偶氮苯”。下列关于“苏丹红Ⅰ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含化学元素至少有C、H、O、N等 B.“苏丹红Ⅰ号”没有直接致癌和用,可放心食用
C.如用15N标记“苏丹红Ⅰ号”,15N最终将出现在动物的尿液中 D.工业色素不能用于绿色食品
物质 各元素比例 氧化分解时
C O 耗氧量 释放能量 产生的水
脂肪 75% 13% 较多 较多 X
糖类 44% 50% 较少 较少 Y
11.根据下表分析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
在氧化分解时的差异,以下说法错误的
是
A.同质量下,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
耗氧量多
B.脂肪中H的比例是12% C.X<Y D.脂肪中H的比例较高,所以释放能量较多
12.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蛙鸣是一种求偶行为,但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说明蛙具有___________。
(2)稻田的浅水环境非常适合蛙的生存,同时蛙还可以捕捉害虫保护稻田环境,这反应了生物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
(3)“蛙鸣求偶”是蛙世代相传的一种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
(4)蛙鸣求偶后所产的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成为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人体 大肠杆菌
总组成(%) 干重(%) 总组成(%) 干重(%)
氧 65 18 69 20
碳 18 54 15 50
氢 10 8 11 10
氮 3 9 3 10
磷 1.0 3.0 1.2 4.0
硫 0.25 0.75 0.3 1.0
其他 2.75 7.25 0.5 5.0
14.右表是人体及大肠杆菌的元素组成情
况,请根据下表回答有关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没有一种
是无机自然界所没有的,这说明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和
大肠杆菌虽然是不同的物种,并且亲
缘关系很远,但从组成元素上可以看
到各种元素的含量基本相同,这说明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各种元素的含量可以看出:____
________的含量在干重中的比例,比在总组成中的比例明显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分析可知,碳在总组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比在干重中的比例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高考考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C)
1.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为自由水 ②生物体化学反应离不开水 ③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之
一 ④人体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为结合水和自由水 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与新陈代谢的强弱关系不大
⑥不同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相差不大
A.①④⑤ B.①④⑤⑥ C.⑤⑥ D.②③④⑤⑥
2.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 B.葡萄糖、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D.淀粉、蛋白质和DNA
3.下列关于无机盐在生物体内所起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合成ATP、DNA、RNA、NADPH、脂肪等物质时,都需要磷酸盐作原料
B.根瘤菌的固氮酶中含有钼、铁,说明某些金属元素可以成为一些复杂蛋白质的构成元素
C.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观察蛙的肠系膜中血液流动时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
为0.65%,这说明无机盐在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D.人缺碘会患大脖子病,是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4.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单糖,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而蔗糖不能
B.当血液中血糖浓度低时,肌糖元会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去
C.葡萄糖和纤维素的化学组成成分相同,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D.高尔基体与多糖的合成有关
5.下列关于细胞主要化学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的衰老器官比幼嫩器官的含水量高 B.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细胞膜上与细胞的信息传递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糖蛋白
D.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6.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同样质量的种子,小麦需要矿质元素最少
B.种子中的有机物最初都来自光合作用
C.萌发时,三种种子中酶的种类、含量不同
D.萌发时,同样质量的种子需O2量和产CO2量相同
7.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2个六肽,则这些短
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18 B.5,18 C.5,17 D.6,17
8.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B.生物体内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C.RNA通常只有一条链,它的碱基组成与DNA完全不同
D.蛋白质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9.某多肽链为199肽,其分子式为CxHyNAOBS2(A>199、B>200),并且由下列5种氨基酸组成:那么
该多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赖氨酸、天冬氨酸各多少个
A.A-199、(B-200)/2 B.A-200、B-200 C.A-199、(B-199)/2 D.A-200、(B-200)/2
10.如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
③④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蛋白质、糖类、脂质、水;O、C、N、H
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在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X、Y可分别代表什么元素?
X是_______________,Y是_______________。
(2)A物质包括A1~A5,具有多样性,其原因为:
①从a分析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A分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C1分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1→C2的变化称之为_______________,与C2相
比较C1主要存在于细胞________中。
(4)在A1~A5的合成过程中,除了需要核糖体外,________(用A1~A5中字母表示)作为分泌蛋白,一定需要高尔
基体的参与。
(5)与A5有关的C1片段是否只存于胰岛B细胞中 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A5有关的C2片段是否只存在于胰岛B细胞中?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蛋白质的空间构型遭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等会使蛋白
质变性。现提供: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等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实验原理:(略)
(1)实验步骤:①取2支试管,编上A、B号,然后向A、B试管各加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再向A试管加5滴
蒸馏水,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最后再各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①预测1: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高考考点】1.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I)
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2.某些单子叶植物,如菠菜、鸢尾等的叶子内含有大量的还原糖,但这些植物的叶子不宜作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原因是
A.C4植物叶片中光合作用的产物以淀粉的形式存在 B.这些植物的叶片不易磨碎
C.叶片中的叶绿素颜色较深 D.在研磨时可溶性还原糖易被破坏
3.将面团包在纱布中,置于清水中搓洗,鉴定粘在纱布上的粘稠物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碘液、苏丹Ⅲ染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碘液、斐林试剂 D.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染液
4.在实验室鉴定蛋白质时,需事先留出一些样液的目的是
A.与反应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 B.失败后重做一遍 C.鉴定还原糖用 D.留作下一次实验用
5.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6.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的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医学上,还常
用上述两种试剂进行疾病的诊断。能够诊断的疾病是
A.糖尿病、肠炎 B.糖尿病、胃炎 C.糖尿病、肾炎 D.肾炎、胃炎
7.青苹果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果汁能使斐林试剂变为砖红色,这说明
A.青苹果中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被分解 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8.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的原因是:蛋白质中有肽键,而肽键可以与双缩脲发生反应产生
紫色的络合物。那么下列物质中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化合物是
9.在小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淀粉和麦芽糖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麦芽糖变化的是a, 检验该物质可用双缩脲试剂
B.表示麦芽糖变化的是a, 检验该物质可用斐林试剂
C. 表示淀粉变化的是a, 检验该物质可用二苯胺试剂
D. 表示淀粉变化的是a, 检验该物质可用碘液
10.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
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
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右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
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
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颜色。结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11.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B.无色→浅蓝色→棕色 C.砖红色→浅蓝色→棕色 D.棕色→绿色→无色
12.下面是一组鉴别生物体内几种有机物的实验,其中的数字分别代表
A.①葡萄糖、②苏丹Ⅲ、③紫色、④二苯胺 B. ①蔗糖、②苏丹Ⅳ、③紫红色、④碘液
C.①还原糖、②苏丹Ⅳ、③蓝紫色、④硫酸铜 D. ①果糖、②苏丹Ⅳ、③紫色、④二苯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根据“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是依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____________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
有机物的存在.
(2)鉴定梨的果肉内存在还原性糖时,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发
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
(3)鉴定花生子叶中存在脂肪,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用物理方法鉴定脂肪的存在时,先烘烤花生种子,再把子叶放
在白纸上,用手指挤压子叶,纸上会出现透明的油迹,说明子叶含有___________.
(4)鉴定黄豆种子中存在蛋白质时,先向试管内注入2mL黄豆种子的研磨液,然后向试管内加入2mL双缩脲试
剂A,摇匀;再向试管内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为什么只加3~4滴双缩脲试剂B而不能过量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鉴定蛋清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为何充分稀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做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备与鉴定后的样液作_____
__________之用,从而确定颜色变化,增强说明力.
14.某同学在互联网上查到如下结论: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而谷胱甘肽能缓解重金属盐对蛋白质的破坏作
用.请你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下列材料,完善下面的方案设计以证明这一观点.
序号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1 唾液淀粉酶 2mL 2mL 2mL
2
3
4 2mL 2mL 2mL
5 37保温 5min 5min 5min
6 斐林试剂 2mL 2mL 2mL
7 2min 2min 2min
8 观察溶液变化
实验材料:试管、大烧杯、滴管、温度计、恒温水
浴锅、唾液淀粉酶、淀粉溶液、硝酸银溶液、谷胱
甘肽溶液、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等(所给溶液浓度均
适合实验用)。
(1)在下列实验设计方案空格处填写相应的物品或数值。
(2)实验分析
①如果第3步前移到第2步进行,则实验失败,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第4步前移到第2步进行,则实验失败,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利用所学知识来鉴定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指导教师为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
态度,提供了以下实验材料用具,并要求同学们先写出此实验的设计方案。
材料用具:双缩脲试液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试管3支、量筒3个、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清水、尿液样品2瓶(已知其中一瓶是健康者的 尿液,但两瓶均未贴标签)
以下是小王同学根据以上材料用具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有些尚未完成,请你帮他补充。
实验目的:验证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
实验步骤:(1)取样:将两瓶尿样编号甲和乙,用2只量筒分别从甲、乙尿样中各取2mL,分别注入编号 为
1和2的试管内。
(2)取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样品与试剂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浴加热:将两支试管用酒精灯隔水加热,观察其颜色变化。
①预计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时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考点] 1.细胞的基本结构(C)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C)
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B.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C.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关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A.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 B.细胞识别、细胞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
C.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D.控制合成细胞内所需要的各种物质
3.图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
运方向由箭头表明,符号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4.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
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 B.自由扩散 C.内吞和外排 D.无法判断
5.甲状腺细胞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下列有关信息交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
B.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上与糖蛋白有关
D.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与细胞识别有关
6.如右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从图中能得出
A.图中S代表载体,C代表离子 B.膜外一定是低浓度,膜内一定是高浓度
C.这种物质的跨膜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因为有C和能量参与
D.图中C这种移动方式是错误的,它是固定不变的
7.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被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各种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②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润滑作用 ③主动运输 ④红细胞膜上的血型决定 ⑤卵细胞膜表面对同物种精子的识别 ⑥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外来侵入物 ⑦对O2的运输 ⑧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
A.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8.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被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9.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有关其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
D. 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
10.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内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内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右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据图回答:
(1)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B造成膜的损伤,则B是
________________ 。
(2)该结构对细胞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特性是 _____
,其中表示CO2运输的是 ,表示K+运输的是 ,甘油、胆固醇等之所以优先通过细胞膜,主要与 有关。
(3)如果该细胞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较,则膜
结构中[ ] 含量下降。
(4)图中A的性质最终是由 决定的。
(5)若该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代谢活动加强,则该膜结构特点表现为 ,若将该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该膜结构将变 。
12.细胞悬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而红细胞发生溶血(红细胞破裂)后,光线比较容易通过 溶液,溶液会逐渐澄清,所以可通过红细胞悬液澄清的速度来判断红细胞溶血速度,进而判断物质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请你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判断葡萄糖和甘油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材料用具:稀释的羊红细胞悬液,0.3mol/L的葡萄糖溶液,0.3mol/L的甘油溶液,试管,
量筒,计时器,试管架,记号笔。
(1)实验步骤: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2)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3)问题讨论:根据研究得知,0.3mol/L的葡萄糖和0.3mol/L的甘油溶液都是红细胞的等渗溶液,为什么还会使红细胞发生溶血?
第5课时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高考考点】 1.细胞质基质的主要成分及生理功能(C) 2.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C)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
B.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同化作用
C.抑制线粒体功能的毒素会阻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
D.乳酸菌、酵母都含有核糖体和DNA
2.如右图表示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曲线,该细胞可能为
A.肾小管管壁细胞 B.胃腺细胞
C.叶表皮细胞 D.根尖分生区细胞
3.下图表示从鸡的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应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纸层析法
B.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
C.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 D.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
4.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下列关于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均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 ②ATP是所有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③都具有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④遗传信息均储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
⑤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基本相同 ⑥所有生物的新陈代谢都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④⑤ C.只有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生物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是
A.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C.RNA的合成 D.各种消化酶的合成
6.如右图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1、2、5
B.1中产生的-分子CO2扩散出来进入2中被利用,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层数为4层
C.2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7.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者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 B.需氧型生物的细胞均有线粒体,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C.两者都含磷脂、DNA和多种酶,叶绿体还含有色素 D.两者都有内膜和外膜,叶绿体基质中一般含有基粒
8.关于细胞基础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霉菌、水绵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B.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有线粒体的细胞每进每刻都在进行有氧呼吸
C.植物细胞中都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没有中心体
D.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9.关于下列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线粒体 ②叶绿体 ③高尔基体 ④核糖体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1)上述所有细胞器都含蛋白质 (2)能复制的细胞器只有①②
(3)含单层膜的细胞器只③⑤ (4)含RNA的细胞器只有①②
A.(1)、(3) B.(1)、(4) C.(2)、(3) D.(2)、(4)
10.从成分、功能方面将细胞器进行归类,不合理的是
A.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等
B.可以产生[H]和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右图是洋葱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请回答:
(1)图中结构[ ] 是绿色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结构,其中的
分布着与 有关的酶,因此,它被誉为“养料制造工厂”。
(2)图中4、5表示的气体物质分别是 。它们进入3、1的方式是 ____
。
(3)图中能生成CO2的结构是[ ] 和[ ] ,能生成ATP的结构是 、 、 。
(4)[3]合成的有机物必须先在[2]处分解成 后,在有 的条件下,以 方式进入[1]内继续反应。[1]是 的主要场所。
12.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有的科学家认为: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提供的仪器、材料有:变形虫若干,锋利的刀片,显微镜等),请你完成该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步骤:①取大小相等、活性相当的同种变形虫9只,分成A、B、C三组,每组三只。
②
(1)A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
处理方法 现 象
A组 人工培养,不做任何处理 变形虫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分裂增殖
B组 人工培养,但体积增大到一定时用刀片切去一部分细胞质 切去细胞质后,三只均不分裂,但重新长到一定体积后又分裂
C组
(2)C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对C组的现象进行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课时 细胞核及原核细胞基本结构、生物膜系统
[高考考点] 1.细胞核(c)2. 生物膜系统(c)
1.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①核膜的有无 ②核糖体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 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主动吸收Si需要根细胞膜上的载体协助
B.甲状腺细胞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D.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3.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分类图,关于①②③三类生物各自共同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②都不含叶绿本,且都是分解者 ③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
4.实验如图所示,将单细胞的地中海杯状藻先在近核外切断,再在近杯处切断(a),此中间的茎(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口(c),但将此杯口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口(d)。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决定杯状藻的藻杯形态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B.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
C.(b)能再生一杯口是因为(b)中含有由细胞核转录而来的信息
D.(d)不能再生一杯口是因为其内营养物质已耗尽
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大量事实表明,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往往有较多或较大的核仁,核糖
体的数量也很多。根据这一事实可以推断
A.细胞中蛋白质主要在核仁中合成 B.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
C.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DNA的转录和翻译通常发生在核仁中
6.大肠杆菌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所共有的结构包括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DNA ⑥染色体 ⑦核糖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⑤⑥⑦
7.生物膜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下列生物膜中能实现不同类型的能量
转换的是
A.线粒体外膜 B.叶绿体外膜 C.叶绿体内膜 D.叶绿体囊状结构膜
8.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A.胰岛素的分泌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间
C.抗体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 D.原生质体融合成杂合体细胞
9.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将细胞培养在含药物X的培养基中,发现细胞无法合成糖蛋白的糖侧链。此药
物最可能作用于糖蛋白合成及运输过程中哪一种细胞器上
A.核糖体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10.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下列对此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B.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C.使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区域化 D.使核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是新陈代谢的场所。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动、植物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看其有无
________________。以上4个图中属于微生物的
是______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
____________。
(2)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_,
欲让A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必须经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在个体的
正常发育过程中,若B细胞由球形变为纤维状,
则已经完成了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在A、B、C、D中,能发生图E所示生理过程
的细胞是图____________。
(4)图D代表的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
可属于___________。
(5)A、B细胞与C、D细胞在基因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A是否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遗传物质传递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是图中哪些结构中的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Ⅰ.根据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反映的是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图中甲表示的是_________的细胞,乙表示的是___________细胞。
(3)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的是_______细胞膜上的______,
其化学实质是_______。
Ⅱ.回答下列有关细胞间信号交流的问题: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间接传递信息的,如内分泌腺细胞将_______分泌出来后,由_____
运送到全身处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有直接传递信息的,如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识别和结合则是通过两个细胞_______的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交流。
(2)一般认为细胞识别的分子基础是受体。受体主要指细胞膜中__________,它对细胞外信号分子的结合有
特异性。
13.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到末期又重新形成。对新形成的核膜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
认为是由旧核膜的碎片连接形成;另一种主张认为是由内质网膜重新形成。现给你提供变形虫、3H-胆碱(磷
脂成分)和其它必需仪器,请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说明支持哪一主张。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假设:假设新细胞核膜是由旧核膜的碎片连接形成。(或假设新细胞核膜由内质网膜重新形成)
(3)方法步骤:①将部分变形虫置于3H-胆碱的介质中培养,使其膜被标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时 细胞增殖
[高考考点] 1.细胞周期(B)2.有丝分裂(C) 3.无丝分裂(B)
1.连续分裂的细胞,计算细胞周期开始的时间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A.子细胞形成时 B.细胞核开始形成时 C.染色体出现时 D.染色体消失时
2.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分裂间期,每个染色体复制,DNA含量加倍
B.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含量也加倍
C.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D.在分裂末期,细胞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进入子细胞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4.依据生理特点,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它的
A.DNA复制的方式 B.是否出现纺锤体
C.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 D.自身的蛋白质合成的方式
5.下列关于无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等生物细胞特有的分裂方式 B.也存在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
C.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 D.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的变化
6.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7.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据表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细胞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细胞周期
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
肿瘤细胞 18.0 0.5 18.5
成纤维细胞 19.3 0.7 20.0
A.分裂期和细胞周期都最短的是肿瘤细胞 B.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十二指肠细胞
C.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都是同步的
8.春天,植物产生幼叶要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其细胞分裂的方式和DNA复制的情况分别是
A.无丝分裂,DNA不复制 B.减数分裂,DNA只在细胞核中复制
C.有丝分裂,DNA只在细胞核中复制 D.有丝分裂,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复制
9.右下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下列描述中存在问题的是
①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及赤道板 ②图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
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 ③此时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 ④这
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糖元,二糖是蔗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0.通过显微技术破坏根尖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将该根尖培养几天后,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
有什么样的结果?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染色体细胞 C.正常分裂 D.无法判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如下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1]和[2]各是一条__________,而[3]是一条__________,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1]的某个位置上有遗传基因a,那么在[2]上有没有a?
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4]为__________,在__________期分裂为二。
(4)在[2]的某位置上有基因B,在[5]上是否一定有B?____________。
(5)此细胞在分裂末期能否出现细胞板?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
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放射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统计被标记细胞的百分数(A:
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增加;D:50%分裂期细胞
被标记且在减少;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试回答:
(1)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为_____h。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_______,标记的时期是
_______。
(2)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
(3)当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可能有以下三种变化:①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②暂停分裂,但保
留分裂能力;③停止分裂,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细胞。
癌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细胞的分裂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填序号)___________。
13.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 h,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
(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 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低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或纺锤丝形成或着丝点分裂),使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有丝分
裂。
(2)低温处理植物材料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低温效应,根据这个提示将你设计的实验组合以表格
的形式列出来。
(3)按照你的设计思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
依据。为此你要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剪取根尖2~3 mm。
第二步: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制作______________临时装片。
第8课时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高考考点] 1.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I)
1.下列关于细胞质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叶绿体等颗粒的移动
B.细胞质流动方式是多样的,有沿细胞壁的环形流动,也有管状或线条状细胞质的流动
C.有的植物的细胞质能流动,有的不流动,所以实验时要选好材料
D.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在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有所不同
2.关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含叶绿体少而小的细胞来观察 B.活细胞中,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静止不动的
C.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来观察 D.制片时叶片应保持干燥
3.下列哪种材料不能直接放在载玻片上观察叶绿体
A.藓类的叶片 B.黄杨叶横切片
C.菠菜叶下表皮或沾在下表皮上的少数叶肉细胞 D.种子植物的叶片
4.下列关于高倍物镜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物镜观察
C.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5.下列关于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正确的是
A.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侧面对着光源,以利于接受较多的光
B.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正面对着光源,可以接受更多的光
C.在弱光下,叶绿体会较多地聚集在背光一侧
D.对于一般的叶片,背光面的细胞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6.用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由于根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以观察到
细胞质的流动,这时需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用弱光线 B.开大光圈,用强光线
C.缩小光圈,用强光线 D.开大光圈,用弱光线
7.右面甲图是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
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
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
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
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
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移至
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1)×(4);左上方 B.(1)×(3);右下方 C.(2)×(3);右下方 D.(2)×(3);左上方
8.下列关于染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龙胆紫溶液专一性较强,主要对染色体染色 B.之所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这与染色体的成分有关
C.如用相同浓度的龙胆紫溶液,那么经相同的时间,植物细胞既能保持其正常的的生理活性,又能将其染色
体染成深色,动物细胞则不能
D.如果染色时间过长,染色体被染成深色的同时,其周围也充满着龙胆紫溶液,不利于显微观察
9.下列关于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进行压片的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避免压碎盖玻片 B.防止盖玻片移动 C.避免压碎载玻片 D.使压力均匀分布
10.若要观察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最理想的材料是
A.马蛔虫的受精卵 B.黄牛的精巢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蛙的红细胞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为更好地做好“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某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开展“探索洋葱根尖细胞有丝
分裂的日周期性”的课题研究。选用的实验材料是洋
葱鳞茎和种子,根据研究结果绘出的曲线如下图,其
中分裂指数=(分裂期的细胞数/分裂组织的细胞数)
×100%=(观察视野中所取样方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
总细胞平均数)×1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善以下实验步骤(对装片的制作与显微镜使用不做具体细节要求)
实验步骤:
①各取多株已经培养好的(根长约为5cm左右)洋葱磷茎和种子幼苗。
②在一天的_____时间段内每隔1小时,取洋葱鳞茎根尖几个制作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区细胞并记录在
每个装片的视野中所取样方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种子幼苗根为材料,重复第二步。
④将记录结果填于表格内,并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坐标图。
(3)请帮助他们设计一个表格,用于对其中一种材料的实验的记录和统计。
(4)分析比较图1、2中曲线,可得出该研究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青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多而且形态较小,为确定其染色体数目,需要制备染色体标本。科研人员挑选若干组
数量相等,每个体重(5±0.2)g、活动力强、性成熟的青虾,分别向腹肌注射0.1mL质量分数不等的秋水
仙素溶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取出心
脏等6种器官组织,分别制成装片,通过观察和统计,
得出结论。以下是该实验的部分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结果一: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如
下图
结果二: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处于有丝分
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
秋水仙素的质量分数 0 1×10-3 2×10-3 3×10-3 4×10-3 5×10-3 6×10-3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1.0 1.2 1.5 3.1 11.2 11.5 12.3
染色体形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 不正常
结果三:观察经生理盐水处理的127个初级卵母细胞,出现不同四分体数目的细胞个数统计
一个细胞的四分体数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初级卵母细胞个数 3 1 1 2 119 0 1 0
(1)上述6种器官组织中,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是_________。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是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结果三,可以确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判断的根据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科研人员要想在青虾某一种器官的组织装片中同时观察到有丝分裂后
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应选用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_。在制备青虾细胞分裂的装片时还需要使用
其他的实验材料,请在下列提供的部分材料中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
材料:A.双缩脲材料 B.醋酸洋红液 C.斐林试剂 D.苏丹Ⅲ染液
选择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课时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高考考点] 1.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A)
1.细胞正常分化的结果是
A.增加细胞总表面积和蛋白质种类 B.赋予不同种类细胞特异的结构和功能
C.使细胞球形化并增强代谢 D.导致水、酶、色素的含量均增多
2.2007年“三八”妇女节期间,上海疾病防治中心公布上海市女性癌变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近一倍,并倡导市
民定期体检。下列细胞可能癌变的是
A.游离组织,形态改变 B.核增大,染色质固缩
C.膜通透性增大,运输功能降低 D.酶的活性降低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B.癌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的原因是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C.水分减少的细胞是衰老的细胞 D.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可以将胡萝卜根的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株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B.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衰老必然导致生物个体衰老
C.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
D.对多细胞生物来说,体内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
5.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A.将诱变处理的番茄种子培育成植株 B.将紫罗兰的叶肉细胞培育成植株
C.将番茄与马铃薯细胞融合并培育成植株 D.将转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成植株
6.成纤维细胞是梭形的,变成球形;球形的囊胚细胞变成梭形分别为
A.前者是癌变,后者是分化 B.前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后者减少
C.前者不受环境影响,后者易受环境影响 D.前者细胞中酶活性降低,后者升高
7.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来自英国和美国的专家合作用脐带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肝脏组织,虽有硬币大小,
却是医疗大突破。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证明了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从脐带血中提取的干细胞与由其分化成的肝脏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一样
C.肝脏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与分化的结果
D.干细胞可以生成更多种类、更有价值的人体细胞,将有更多的医学用途
8.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一生中,体细胞分裂50~60次,因而各种细胞寿命一样
B.机体内能保持具有不断分裂能力的细胞寿命较长
C.生物体内随时有大量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增殖的细胞代替它们
D.衰老、死亡是细胞遗传程序所决定的正常的生命现象
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nuc—1基因,它所
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nuc—1基因被称为细胞“死亡基因”)。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和死亡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B.若能激活细胞死亡基因则可特异性地杀死癌细胞
C.蝌蚪尾的自溶现象是细胞死亡的具体表现
D.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受阻是细胞死亡的具体表现
10.对于白血病患者,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骨髓移植。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正常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分裂、分化来产生正常的白细胞,从而使病人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在造血干细胞形成白细胞的过程中经过
了哪两个阶段?
A.先细胞分裂,后细胞分化 B.先细胞分化,后细胞分裂
C.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裂 D.先细胞融合,后细胞分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胚胎干细胞是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分离出
来的一类细胞,其作用如图所示,a~d表示不同的细
胞,①~④表示有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形成需要经过细胞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过程.
(2)自然条件下,造血干细胞不能发化形成皮肤、神经等
其他的组织和细胞的原因是:细胞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结果.成熟的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其形成是经过了____________的刺激。
(4)据图分析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组织干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目前主要通过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而造血干细胞配型是骨髓移植能否成功的关
键。
(1)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能够___________、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以及细胞膜上_________等物质减少导致
在体内易______________性。
(2)据调查男性肺癌的死亡率逐年提高,从人类生活习惯分析可能是由于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被激活,
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能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形成各种组织器官,表
明胚胎干细胞具有_______性。
(4)个体发育过程中最原始的干细胞是_______。通过细胞分裂,后代细胞具有与亲代完全相同的__________,
但在细胞和生物体特定的调控作用下,导致后代细胞的遗传信息__________不同,控制合成不同的_________
_____,使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13.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
的资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上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
的是_________。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
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
质会成为_____________,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
裂解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
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细胞类弄 增殖代数 端粒酶活性
正常体细胞 50~60 无
癌细胞 无限 有
实验目的:探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时 植物细胞工程
[高考考点]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包括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以及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等(C)
2. 植物的组织培养,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条件以及应用等(B)
3.植物体细胞杂交,包括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以及应用等(A)
1.在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中,无需激素调节的是
A.组织培养中促使细胞脱分化 B.制备原生质体
C.组织培养中促使细胞再分化 D.促使融合细胞形成愈伤组织
2.科学家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在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出的驱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
殊的柠檬型香气,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天竺葵和香茅草是同一物种,因为后代驱蚊草可育 B.驱蚊草培育过程必须要用到胰蛋白酶
C.用这种方法培育的驱蚊草的基因中不含内含子 D.培育的过程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
3.利用马铃薯的块茎生长的马铃薯,几代以后往往会因病毒感染而减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细胞
工程技术培育无毒马铃薯。这种方法是指
A.选择抗病毒品种进行杂交育种 B.利用单倍体育种提纯品种
C.利用人工诱变产生抗病毒基因 D.用生长点细胞进行组织培养
4.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A.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 B.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
C.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 D.番茄与马铃薯细胞杂交后培育出植株
5.图示为一人工种子。下列对人工种子培育过程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工种子一般是用离体的植物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
B.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成,离体细胞只有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
C.同一批次的人工种子可以保证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胚状体由未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
6.用于植株组织培养的培养液和无土栽培时所用的培养液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A.必须含植株必需的矿质元素 B.必须含有机物 C.浓度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D.不一定含有植物激素
7.植物体细胞的组织培养常被用于保留杂种优势。因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①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②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③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④体细胞内不存在等位基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下图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等过程
D.“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9.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可能把两个植物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杂种植株上
B.省去了自然界物种形式时一般需要的地理隔离而直接获得杂种植株
C.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经过融合的体细胞必须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自交才可育
10.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①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②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 ③用基因工程
培养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④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培养“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⑤无籽西瓜的大量快速繁殖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几十年来,我国马铃薯育种普通沿用系谱法和回交法等常规方法,通过四倍体亲本产生孤雌生殖并诱导产生
种子,再进行品种间杂交进行马铃薯优良品种选育,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然而,由于4X和2X种间杂交
不亲和或杂交后产生不育的三倍体杂种,因此,用常规方法所能利用的种质资源较为有限。近几年来,马铃
薯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野生马铃薯品种的植株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虫、抗盐碱、抗寒能力,但
块茎不能食用。俄、德、芬兰专家共同做实验研究,用野生马铃薯与马铃薯的体细胞杂交,培育出了生活能
力强的杂交系马铃薯。
(1)“系谱法”和“回交法”等常规方法选育马铃薯优良品种所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三倍体杂种”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细胞杂交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选育马铃薯优良品种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专家在实验中,需要用到聚乙二醇(PEG),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没有PEG,则可用什么方
法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种植此体细胞杂交方法获得的马铃薯除可获得较高的收成(结实率高)外,还有什么优点 (要求写出两点)
(6)运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法可使本来存在着生殖隔离的物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兼有两物种品质的优良物种,要
大量繁殖这样的优良品种,最好用下列哪种方法 ________。
A.单倍体育种法 B.杂交育种法 C.植物组织培养法 D.花药离体培养法
12.据下面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回答
相关问题:
(1)过程②叫做_________________技术,
在此之前应使用________________处理
细胞以去除细胞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
体。与过程③密切相关的具有单层膜结构
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____。
(2)如果过程②在太空飞船上进行,其优
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④过程相当于_________,⑤过程相当于________,涉及的分裂方式称___________。
(4)若利用此技术生产治疗烫伤、割伤的药物—紫草素,培养进行到______过程即可(填字母编号)
(5)若运用传统有性杂交能否得到杂种植株?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番茄细胞含A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内含B条染色体,将番茄和马铃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假设能成
功),得到的后代应含______条染色体,还必须用_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的番茄—马铃薯
植株,此时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7)在培养④⑤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以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温度、光照和氧气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操作过程必须保证_________________。
(8)从育种的角度来看,植物组织培养与有性繁殖相比,优点主要有(列举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时 动物细胞工程
[高考考点]
1. 动物细胞培养,特别是与植物组织培养的不同之处(A)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A)
3. 哺乳动物的胚胎移植及应用(B)
4. “克隆”技术,主要涉及到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及核移植技术(A)
1.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培养的重要区别在于
A.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动物细胞可以传代培养,而植物细胞不能
D.动物细胞能大量培养,而植物细胞只能培养成植株
2.取小白鼠的正常胚胎组织进行连续的细胞培养。在细胞株到细胞系的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
A.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 B.遗传物质的改变 C.染色质固缩 D.形态的改变
3.将能生产某种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培养在含放射性标记的某种氨基酸的培养基中,之后在产物中检测到
带有放射性的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细胞核 ②核糖体 ③染色体 ④线粒体 ⑤中心体 ⑥细胞膜 ⑦高尔基体
A.①③②⑦⑥ B. ⑥①③⑦⑥ C. ⑥②④⑦⑥ D. ⑥②⑦⑥
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5.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动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其主要原
因是因为这样的组织细胞
A.容易产生各种变异 B.具有更强的全能性 C.取材十分方便 D.增殖能力强
6.下列与动物细胞培养有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B.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便会出现生长停滞
C.动物细胞培养一般能够传到40~50代,但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或获得大量的自身健康细胞
7.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癌变后的特征是
A.再分化形成成纤维细胞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
C.形态球形化而不再贴壁生长 D.增殖过程不受环境影响
8.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经常转换培养基即“转管”,以下原因说明不符合实际的是
A.正常细胞贴壁生长一段时间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即只能形成单细胞层,而不能重叠
B.由于考虑到氧气等供应而在培养瓶中加入的培养基不很多,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现象
C.由于活细胞中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对细胞自身有毒害作用,需要定时转管加以清除
D.细胞长到一定阶段,换成促分化培养基,诱导各种组织、器官或系统,直至产生动物新个体
9.生物辅助生殖技术目前无论在人类的计划生育,还是在优良畜禽的繁育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等方面应用广泛。
在下列生物技术中,哪项目前还不能成功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
A.植物组织培养 B.核移植 C.胚胎移植 D.动物细胞融合
10.把成年三倍体鲤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鲫鱼的去核卵细胞中,培养并获得了克隆鱼。则该克隆鱼
A.是二倍体 B.是有性生殖的产物 C.高度不育 D.性状与三倍体鲤里完全相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通过①过程得到的B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之前,应对小鼠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处理的实质是在小鼠体内发生的____________过程。
(2)骨髓瘤细胞与进行原代培养的细胞相比较,核物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违背了“程序性细胞死亡”规则,打破了细胞产生与死亡的动态平衡。
(3)培养瓶中的杂交瘤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核内DNA分子数:染色体数=___________。
(4)试设想运用生物工程其他领域的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一条途径。
12.现有A和B两个肉牛品种,A品种牛的细胞组成可表示为A细胞核、A细胞质,B品种牛则为B细胞核、B细胞质。
(1)如果要获得一头克隆牛,使其细胞由A细胞核和B细胞质组成,基本步骤是:从A品种牛体内取出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再从培养细胞中取出_______注入B品种牛的_______卵母细胞,经过某种刺激或培养后,可形成胚胎,该胚胎被称为_______________,将该胚胎移入代孕母牛的_____中,通过培育可达到目的。
(2)一般来说,要想大量获得这种克隆牛比较难,原因之一是卵母细胞的数量______,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激素处理B品种母牛。
(3)克隆牛的产生说明______________具有全能性。克隆牛的性状主要表现______品种牛的特征。由A、B两品种杂交得到的牛与克隆牛相比,杂交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______个亲本,细胞质来自_____性亲本,克隆牛和杂交牛的遗传物质组成______(相同,不同)。
13.2005年4月,美国一家非官方癌症研究中心发布信息说,“高露洁”牙膏中含有的抗菌化学物质三氯生可能是致癌物质。公众对此表示怀疑。科研人员欲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探究三氯生对人体是否有危害。请回答:
Ⅰ.根据所学的动物细胞工程知识,采取下列哪种技术手段最合适( )
A.动物细胞融合 B.动物细胞培养 C.胚胎移植 D.核移植
Ⅱ.根据上述选择,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三氯生”对人体是否有危害。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法步骤①材料准备:从医院妇产科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组织,浓度为0.09%的“三氯生”试剂,高
倍显微镜,培养瓶若干,配制好的培养液,剪刀,培养箱,所需要的酶。
②配备检测细胞:a.配制细胞悬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细胞悬液分装到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③制备培养液:取两个培养瓶,分别标号为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上述某一个培养状况较好的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液分成两份,分别加入1、2号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
⑤检测过程:分别从1、2号培养瓶中取样做多次镜检,计算出变异细胞占观察培养细胞的百分数。
⑥预期结果及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不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B.除病毒外,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
C.所有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 D.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以下重大生物学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③达尔文的《物种起
源》 ④艾弗里的细菌遗传实验 ⑤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
A.⑤③④②①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①②
3.下面的例子中哪项不是应用了生物工程技术的生产实践
A.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培育转基因鲤鱼
B.利用哺乳动物的细胞生产预防乙肝的疫苗
C.利用腐烂植物发酵生产混合肥料
D.利用细菌生产干扰素
4.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动物,其动物个体大小是不一样的。下表是生活在不同纬度地区企鹅
的体长。据此,你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种类 体长(mm) 分布
金冠企鹅 700 南纬60 (火地岛)
灰羽企鹅 500~600 南纬60 (火地岛)
加拉帕戈斯企鹅 490 赤道0 (加拉帕戈斯岛)
A.生物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应激性 B.生物具有适应性和应激性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适应环境 D.生物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适应性
5.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
结论与结果不相符的是
A.钙和硼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有同样的影响
B.适宜浓度的硼或钙明显有利于花粉萌发或花粉管生长
C.钙对花粉管生长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的萌发
D.硼对于花粉萌发有明显影响,而一定范围内几乎不影响花粉管生长
6.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中某种元素的含量是由生命活动的需要决定的
B.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其次是氧元素,所以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些是生物体特有的
D.微量元素不但含量少,其作用也小
7.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钠盐溶液灌注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
A.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B.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D.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8.牛奶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环境、年龄、胎次、
泌乳期、健康状况等。经检测,刚挤出的鲜牛奶中都具有两种分子,分子式分别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N168O221,这两种物质分别是
A.脂肪和核酸 B.蔗糖和蛋白质 C.乳糖和核酸 D.乳糖和蛋白质
9.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蛋白质体主要功能的是
A.胰岛素能调节糖代谢 B.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物质
C.载体能转运物质 D.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10.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E→G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G→B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
B.B的多种重要功能只与b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C.E中e的排列顺序决定了B中b的排列顺序
D.E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1.水是生命之源,在生物体内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面是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
的是
A.水在细胞内的存在状态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生命活动越旺盛,结合水的含量就越高
B.对植物而言,水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C.人的体液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其中水分的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
D.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者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是为了补充水分及降温
12.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下图),这些多肽中肽键总数为
A.31 B.32 C.34 D.35
13.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不正确的是
A.在四个实验中,只有两个实验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鉴定用的主要化学试剂依次是:斐林试剂、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都使用NaOH和CuSO4溶液,基本原理相同
D.在四个实验中,鉴定的都是细胞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先提取组织样液
14.甲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中
DNA含量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当用某种化合物处理
该细胞并培养几小时后,DNA含量的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化合
物所起的作用是
A.抑制DNA复制的起始 B.刺激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
C.在任何阶段都抑制DNA的复制 D.抑制细胞质分裂
15.现有未贴标签且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三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的6块装片,编成1-6号,
且已知1、3号确定为同一细胞有丝分裂的两个时期,其他4块装片分别表示另两个细胞有
丝分裂的两个时期,某同学按顺序观察结果如下:
编号 观察结果
1与5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
2 细胞中部凹陷
3与6 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
4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则其中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依次是
A.1、3号 B.4、6号 C.5、2号 D.4、2号
16.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U和T的培养基培养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其有丝分裂周期为20h,根据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制成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b点时刻,细胞正大量合成RNA
B.d点时刻,细胞中DNA含量达到最高值
C.c—e时刻,细胞内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D.处于a—e阶段的细胞数目较多
17.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体细胞
B.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并诱发细胞的癌变,是由基因重组引发的
C.常吃含苏丹红的食品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其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
D.癌症的发生与心理状态无关
18.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全能性最高,含有生物体全部种类的蛋白质
B.细胞分化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C.癌变的细胞内呼吸速率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活性降低
D.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19.癌症临床化疗是控制癌细胞生长的方法之一,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下图给出的是一个典型
的化疗过程,每3周给药1次(图中箭头所示),图中记录了化疗过程中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数量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癌细胞最可能发生于高频率分裂的组织(如器官的上皮组织)
B.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不受密度制约因素的限制而不断分裂和生长,即无正常细胞的接触
抑制现象
C.据图可知最初给药后两类细胞数量都明显减少,然后又回升,而每次给药后癌细胞回升数
量少于正常细胞
D.据图可知为了使癌细胞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可以在化疗过程中加大药剂量或缩
短给药周期而不会引起较强的副作用
20.运用“人工膜技术”制作的携有单克隆抗体的磷脂微球体药物如图所
示。当药物被注射到实验鼠血液中一段时间后,首先在某种癌细胞内
检测到药物已经进入。据此认为,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最可能是
A.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膜融合或细胞内吞
B.药物分子透过微球体与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C.药物分子通过识别细胞膜载体的主动运输 D.抗体与细胞识别后诱发微球体的主动侵染
21.如图为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某真核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9的膜组成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一定量糖类
B.6上有能生成8的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C.呼吸酶的合成必须经由6,然后到8
D.图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2、3、4、5、6、8、9
22.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
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技术手段 ①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 ②动物细胞培养和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等
特殊处理 ③酶解法除去细胞壁 ④胃蛋白酶处理制细胞悬浮液
融合方法 ⑤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⑥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 ⑦人工种子、杂种植物 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培养基区别 ⑨所用糖为葡萄糖 ⑩所用糖为葡萄糖且动物血清不可缺少
A.①⑤⑩ B.④⑤⑨ C.②④⑩ D. ①⑨⑩
23.如图表示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其中b为卵细胞、c为体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①、②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B.②的产生表明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产生②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D.a、b、c三种细胞的形成过程,仅c为有丝分裂
24.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这三者可以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杰出成果,
下列对其生物学原理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技术范畴
C.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都体现了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25.用a表示骨髓瘤细胞,b表示效应B细胞,则细胞融合和培养过程中两次筛选的目的分别为
A.a、aa、ab、bb、b→a、aa、ab→ab培养
B. a、aa、ab、bb、b→ab、bb、b→ab培养
C. a、aa、ab、bb、b→ab→产生特定抗体的ab培养
D. a、aa、ab、bb、b→aa→能无限增殖的aa培养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填空简答题(共5题,共50分)
26.(8分)下表显示黄豆和奶内若干营养成分的含量,某成年人对此营养成分的每日需求量也一
并指出。若该成年人每日只食用1000g黄豆,请问:
养分 100g黄豆内的含量(g) 100g奶内的含量(g) 成年人每日需求量(g)
蛋白质 38.00 3.30 80.00
碳水化合物 31.30 4.70 380.00
脂肪 18.00 3.80 80.00
钙质 0.06 0.12 0.80
(1)表中养分会超过每日需求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过剩养分在体内的主要处理途径有哪些?
(3)若长期营养过剩,就会导致肥胖,常会并发一些严重疾病,试举二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确定奶内含有蛋白质的一种检验方法,并简述该项检验方法的结果。
(5)市场上出售的少数劣质奶粉中掺有植物淀粉,应如何鉴别其含有植物淀粉?
27.如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9]示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请据图作答:
(1)在有丝分裂间期,数量增加一倍;在分裂前期,它的周围可看到
辐射状的星射线。该结构是指[ ]___________。
(2)能发生碱基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3)若该细胞为衰老的细胞,除细胞核体积增大外,细胞结构[1]发
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同一人体内的肌细胞与肝细胞相比较,核内所含DNA与细胞内所含RNA的种类和数量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该细胞是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它除了能分化成红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外,还能
分化与特异性免疫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6)若以此细胞为材料做提取DNA的实验,应首先将细胞放入__________中使细胞破裂,然
后利用DNA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进行提取。
(7)若此图表示摘除了甲状腺的狗的体细胞,则该狗的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激素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含量会显著增多。
28.(8分)在不同的生物膜中,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含量如下表,请根据此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膜 蛋白质(质量分数%) 脂质(质量分数%) 糖类(质量分数%)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大鼠肝细胞膜 59 35 2.9
内质网膜 67 33 含量很少
线粒外外膜 52 48 含量很少
线粒体内膜 76 24 含量很少
(1)从表所给数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膜的脂质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它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3)从表中可见,人红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几种膜,这些糖类与蛋白质结合
形成__________,膜中有些蛋白质构成与物质运输有关的_____________。
(4)比较线粒体内、外膜的蛋白质含量,可发现内膜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外膜,原因主
要是内膜上含有多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表所列的几种生物膜中,在细胞中分布最广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生物膜在功能上具有的共同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29.(13分)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
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由上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
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2分)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受某调控基因的控制,该调控基因能激发所
有动物细胞大量增殖,为探究该调控基因是存在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中,科研人员做了如图
所示实验设计:
(1)实验方案
①“用胰蛋白酶处理”,相当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的_______过程,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核质分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取两个培养瓶分别编号甲、乙,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细胞培养。
⑥在显微镜下观察培养液中的细胞形态。
(2)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请根据甲、乙两瓶中细胞的形态是否发生明显变化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生物试题各地高考试题分章汇总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09福建卷)4.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B.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C.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答案:A
解析:肽链的盘曲和折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功能肯定发生改变;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DNA分子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所以A不正确。
(09广东卷)21.脂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A.构成生物膜 B.调节生理代谢
C.储存能量 D.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ABC
解析: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类激素能调节生理代谢,脂肪能储存能量,而携带遗传信息是核酸的功能。
1、(09江苏卷)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的一些能量物质的相关知识。A中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中糖原最终代谢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中蔗糖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乳糖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D中生长激素不是能源物质。
(09上海卷)1.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是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脱氧核糖 D. 磷脂
答案:C
解析:氨基酸由主要由C、H、O和N四种元素组成,核苷酸由C、H、O、N和P组成,脱氧核糖是一种戊碳糖只由C、H和O组成,磷脂由C、H、O、N和P组成。
(09上海卷)15.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 n-m B. n-2m
C. n+m D. n+2m
答案:C
解析: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两个O,形成蛋白质缩合过程中要脱掉水,2n-(n-m)=n+m。
(09上海理综卷)16.生物学知识中有很多相关联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图来形象地表示这些概念间的关系,下列各项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www.
A.①抗体 ②载体 ③蛋白质
B.①群落 ②生境 ③生态系统
C.①神经元细胞体 ②神经元树突 ③神经元轴突
D.①细胞膜 ②细胞质 ③细胞核
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①和②并列独立,但又有共同部分③。所以满足条件的是A抗体和载体结构不同,但是有共同属性蛋白质。
(09上海理综卷)17.棉、麻和真丝是很多纺织品的原料,它们都来自于生物体,其组成成分主要是
A.纤维素和脂肪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淀粉和蛋白质 D.淀粉和脂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制品的化学成分,棉、麻是植物产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真丝是动物产品是蚕分泌的蛋白质。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09天津卷)3.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答案:A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涉及肽键数量的变化;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只是使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水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蛋清中加入NaCl是使蛋白质析出,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所以A正确。
(09浙江卷)5.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解析: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09广东卷)2.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
A.没有载体参与 B.为自由扩散
C.为协助扩散 D.为主动运输
答案:D
解析: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 否 是 是
据表可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所以选择D。
(09辽宁、宁夏卷)3.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液泡膜是一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积累大量的离子。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防止质壁分离。
(09海南卷)5.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若向鱼鳔内注入适量的20%蔗糖溶液、排出鱼鳔内的空气,扎紧开口,将其浸没在盛有10%蔗糖溶液中,下列能正确表示烧杯内蔗糖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是
答案:B
(09广东卷)31.(8分)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09山东卷)1.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
A. 胰岛细胞 w.w.w.k.s.5.u.c.o.m B. 造血T细胞
C. 效应B细胞(浆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D
解析:本题利用题目中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的信息,间接考查了选项中各细胞的类型和代谢水平的差异。且据已有的知识获得细胞的代谢越旺盛,则核孔的数目越多。A、C中的细胞分别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和抗体,代谢旺盛。B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代谢旺盛。只有D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较弱。故而D中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核孔数目最少。
(09天津卷)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本栓组织,发现“细胞”,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C正确
(09广东理基)37.细胞膜上一般不含
A.胆固醇 B.磷脂
C.糖蛋白 D.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和少量的糖,胆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因此选D。
(09广东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
答案:A
解析: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达尔文提出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09广东理基)39.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有关研究发现,它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
A.核仁被破坏 B.染色体被破坏
C.细胞膜被破坏 D.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答案:D
解析: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体和细胞膜中都含有蛋白质,而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09广东文基)69.正常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的很多结构退化消失,但保留了大量线粒体,因为线粒体可以合成精子运动所需的
A.乙醇 B.ATP C.胰岛素 D.淀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线粒体的功能,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09广东卷)1.右图所示的细胞可能是
A.酵母细胞
B.原核细胞
C.动武细胞
D.植物细胞
答案:B
解析:据图此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中还含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选项ACD都为真核细胞,所以答案为B。
(09北京卷)2. 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膜上的糖被具有识别功能;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对进出细胞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载体蛋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
(09江苏卷)14.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
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之间的关系。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越慢,故①错,②正确。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提供能量,因此③正确,而精子的细胞质大部分都消失,只保留细胞核,利于运动,因此选择B。
(09上海卷)5.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C. 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
D. 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答案:C
解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能量主要由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核糖体是蛋白质形成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构成;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主要与细胞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有关,并不是只在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存在;溶酶体负责细胞内消化,内含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一些衰老破裂的细胞器清除掉。
(09上海理综卷)18.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下图所示四种细胞中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区别,①③有细胞壁,所以为植物细胞。②④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
(09海南卷)1.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
B.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其内膜中酶的种类相同
C.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叶绿体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D. 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09上海卷)33.(9分)图1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 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中的结构1—15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和[ ];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 ];结构15与[ ]的形成有关。
(2)图2、3、4所示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 。图2、3所示结构的名称分别是 ,在其中进行的循环Ⅰ、Ⅱ的名称分别是 。图3所示结构产生的气体从产生部位扩散到相邻细胞中被用于细胞呼吸,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有 层。
(3)已知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生物同时具有图2、3、4所示三种结构,这三种结构的DNA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的是 。
答案:
(1)3 13 8 5或12(5、12均可)
(2)都由双层膜包被 线粒体、叶绿体 三羧酸循环、卡尔文循环 14
(3)细胞核的DNA(图4结构中的DN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结构相关知识。
(1)根据图像左侧为高等动物细胞模型,右侧为高等植物细胞模型,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植物细胞中水溶性色素存在于液泡中;结构15应为核仁其主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2)由三者图像特征可以判断依次为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三者在结构上均是由两层膜包被;线粒体内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Ⅰ即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叶绿体内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在Ⅱ即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卡尔文循环;叶绿体产生的O2进入相邻细胞参与呼吸依次穿过类囊体膜、叶绿体膜(双层)、细胞膜(两层)和线粒体膜(双层)共计7层膜,14层磷脂分子。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其内的DNA主要由母本传给子代,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场所,其内的DNA可以由父本传给子代。
(09海南卷)17.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A. 中心粒 B. 线粒体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答案:B
有丝分裂
(09天津卷)1.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A. 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 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 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 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
答案:B
解析:染色体数目呈周期性变化的一定是处于分裂的细胞,题中蛙的红细胞、淋巴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牛的精细胞均不再分裂了,小鼠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以及精原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能进行分裂,所以B正确。
(09天津卷)3.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A.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复制
B. 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 蛋清中加入NaCl使蛋白质析出
答案:A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涉及肽键数量的变化;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只是使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水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蛋清中加入NaCl是使蛋白质析出,不发生蛋白质的合成。所以A正确。
(09广东卷)23.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值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答案:AC
解析:动物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且,无丝分裂主要出现在高等生物分化的细胞中,比如鸡胚的血细胞等,不仅出现于衰老细胞。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09上海卷)18.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A.处理有丝分裂中期 B.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将形成配子 D. 正在发生DNA复制
答案:C
解析:此时细胞内10条染色体和10个DNA分子,没有染色单体即DNA未复制,且细胞开始溢缩则应处于分裂的末期。
减数分裂
(09广东卷)27.右图为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照片,该时期
A.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B.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中期
C.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D.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答案:AC
解析:据图可看到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所以为减数分裂前期,前期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联会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09广东文基)71.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图像识别,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理由同源染色体分离,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理由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理由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理由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答案②①④③。
(09江苏卷)15.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四分体的结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染色体。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这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则1个四分体中有2个A,2个a,2个B,2个b,即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四分体中只有A,a或者只有B,b,不能同时存在。
(09上海卷)31.由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的1000个精子中,有的精子500个,则理论上初级精母细胞中发生交换的比例是
A. 5% B. 10%
C. 20% D. 40%
答案:C
解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以产生4个精子,10000个精子理论上需要2500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后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只能产生1个aB型精子则交换值为500/2500=20%。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09安徽卷)2.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答案:B
解析: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可见人体各组织细胞的衰老不是同步进行的;环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会随着发育逐渐凋亡。故B正确。
(09山东卷)2.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A. 血红蛋白基因 B. ATP合成的
C. DNA解旋酶基因 D. 核糖体蛋白基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概念的理解。只有在红细胞中,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才能选择性的表达。而其他选项中的ATP合成酶基因、DNA解旋酶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在每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中都要表达而分别合成ATP合成酶、DNA解旋酶、核糖体蛋白。
(09天津卷)4.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w.w.w.k.s.5.u.c.o.m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凋亡相关基因在机体中本来就存在,是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表达,从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C不正确。
(09福建卷)3.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选B。
(09江苏卷)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生命活动的知识。A中细胞在分裂期需要很多酶参与,所以会有蛋白质的合成,但复制是在间期完成的,在分裂期不再复制B中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接受抗原的再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故具有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C中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不是细胞凋亡的特征D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均会引起细胞癌变
(09辽宁、宁夏卷)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癌变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
B. 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
C.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编程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无关
答案:B
解析: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而细胞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所致。因此,B正确。
(09上海卷)6.右图所示的细胞类型转换过程为
A. 细胞融合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裂
D. 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知是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应为细胞分化。
(09海南卷)3.下列现象中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是
A. 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
B. 因创伤引起的细胞坏死
C.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
D. 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
答案:D
(09海南卷)4.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 细胞癌变可以由病毒感染引发
C.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D. 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
答案:C
细胞工程
(09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
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
答案:C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植物细胞,从而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紫茉莉枝叶的性状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应与母本一致,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因为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本。故C错误。
(09浙江卷)1.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用培养箱 B.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物成体的体细胞离体培养用液体培养基,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植物成体的体细胞离体培养不一定用液体培养基,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故C正确。
(09山东卷)35.(8分)(生物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且疾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
请回答:
(1)过程①代表的是 。
(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 和
两种工具酶。
(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 ,获得的X是 。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
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 所制备的疫苗。
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
与已知病毒进行 比较;或用图中的 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答案:
(1)逆转录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两空可以互换)
(3)细胞融合 杂交瘤细胞
(4) A蛋白 核酸(基因)序列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解析:
本题以图展示了疫苗的生产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过程,考察了中心法则、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科技。
(1)中心法则中,对于少数的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需要补充的过程有RNA的逆转录和RNA的复制的过程,图中过程①正代表的是逆转录的过程
(2)基因工程的步骤是:目的基因的提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其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中需要限制酶来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同时需要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以获取与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通过 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3)过程③是将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过程,获得的叫杂交瘤细胞,其具备了瘤细胞的无限增殖的特性和B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特性,从而制备单克隆抗体。
(4)本题考察了免疫预防的操作过程,以及欲确诊疑似患者而采取的方法。本题中提示该RNA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的抗原,故而可选用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A蛋白制备疫苗;确诊时为判断该病毒是否为题目中的RNA病毒,可以进行核酸序列的比对,也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具备特异性,利用抗A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能否特异性结合判断病毒表面是否有A蛋白的存在进一步进行检测是否为目的RNA病毒。
(09四川卷)30.(22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Ⅰ.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成一种特定的细胞(命名为M细胞),再将M细胞移植到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被特定药物破坏的小鼠)体内,然后小鼠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值)。请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用的胚胎干细胞取自小鼠的早期囊胚,取出胚胎后一般用 酶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定M细胞已具有 细胞的功能。说明判定的理由 。
(3)用胰岛素基因片段做探针,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和M细胞进行检测。请在下表的空格中填上检测结果(用“+”表示能检测到,用“-”表示不能检测到)。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DNA 用探针检测细胞的RNA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胚胎干细胞 M细胞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通过 定向分化为M细胞。
(4)若将M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重组细胞能否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
,请说明理由 。
答案:
Ⅰ.(12分)
(1)胰蛋白酶
(2)胰岛B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3)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胰岛素基因的表达)
(4)能 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细胞核的全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1.糖尿病的机制
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1.糖尿病的机制
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无法合成胰岛素来降血糖,血糖浓度过高随尿排出,导致糖尿病的产生。本题中通过曲线反应了未移植M细胞和移植M细胞下血糖浓度的变化,可见移植M细胞血糖浓度降低,显然M细胞发挥了胰岛B细胞的功能
2.细胞的全能性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第(4)小问中考查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即细胞核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第(3)问中通过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实验的结果,首先学生要明确这里的M细胞是通过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经过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由于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DNA是一样的,然而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追究到原因就是相同的DNA转录形成了不同的RNA,进一步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所以M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中的RNA是不一样的,从而在进行DNA探针杂交试验时出现了如表格中显示的杂交结果。
(09江苏卷)32.(8分)动物器官的体外培养技术对于研究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意义重大。下图是一个新生小鼠的肝脏小块培养装置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肝脏切成小薄片,这有利于肝脏细胞 。
(2)气室中充入5%C0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 。
(3)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但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 ,以保证抗生素对肝脏无害。
(4)有机物X有毒性,可诱发染色体断裂。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和提供的下列材料用具,探究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是否具有解毒作用。
材料用具:
肝脏小块,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培养液,植物凝集素(刺激淋巴细胞分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滴管;吉姆萨染液(使染色体着色),有机物X溶液等。实验过程:
①在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集素培养淋巴细胞,取4等份,备用。
②利用甲、乙、丙、丁4组上图所示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表示已完成的步骤)。
甲 乙 丙 丁
步骤一:加人肝脏培养液 √ √ √ √
步骤二:加入有机物X溶液 √ √
步骤三:放置肝脏小块 √
上表中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取4组装置中的等量培养液,分别添加到4份备用的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继续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取淋巴细胞分别染色、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并对比分析。若丙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甲组的淋巴细胞正常,则说明 。
答案:
(1)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2)维持培养液适宜的pH
(3)种类和剂量
(4)向乙(或丁)组装置中放置肝脏小块 染色体形态和数量 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具有解毒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1)把肝脏切成小薄片,有利于肝脏细胞的呼吸代谢,即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2)气室中充入5%C02的作用是形成碳酸来维持培养液适宜的pH,(3)同时也要注意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和数量来抑制细菌生长(4)乙组或丁组没有处理向乙(或丁)组装置中放置肝脏小块作为对照实验,有机物X有毒性,可诱发染色体断裂所以要观察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否变化。甲组添加肝脏小块淋巴细胞染色体正常,丙组没有添加出现染色体异常,说明肝脏小块对有机物X具有解毒作用,所以甲组正常。
凋亡诱
导因子
膜受体
凋亡
信号
凋亡相
关基因
细胞
凋亡
清除凋亡细胞
②
结合
①
执行
激活
吞噬细胞
②
①
提取
病毒
RNA
DNA
A基因
A基因
表达载体
受体
细胞
A蛋白
小鼠皮下
小鼠骨髓瘤细胞
效应B淋巴细胞
X
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