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19 21:42: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三课。这一课是一篇可塑性很强的教材,既有趣味,又增添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片清晰地呈现了月球的这一特殊月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搭设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创设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宽松的活动氛围。通过语言激励、方法的引导、多样评价措施的利用,来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创造性制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在活动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兴趣、活动方法、自信心的培养,力争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造山”活动的快乐。纵观本节课,设计思路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做,做中知”中掌握新知识。
学情分析: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所谓智慧的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正是为达成这样充满智慧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将环形山作为研究的主题,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基础,试图用造“环形山”的活动,让学生形象的认识环形山,并推理环形山的成因。
教法学法:教法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讲解法、实验法、示范法并采用提问、短剧表演、讨论、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演一演,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动手实践,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学法上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加上教师共同参与制造“环形山”,提倡互助互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和主要成因。
  2、科学探究:让学生亲自经历制造“环形山”的实验,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造 “环形山”。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并进行大胆假设、推理和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学生预测实验的验证意识,尽量使假设成立,更有说服力,及细致的科学习惯和态度。意识到科学需要不断探索和数次的实验与失败。体验在“造山”过程中,科学的严谨,客观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的制造“环形山”,并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进行推测。   教学难点:在制造“环形山”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有悟感,能否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沙子、乒乓球、铅球、玻璃球、注射器、塑料管、水 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本课主要分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环形山”。
教师: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明媚皎洁、幽静柔和的月光常常勾起人们的遐想,更激起诗人墨客的多情向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北宋诗人苏轼在对大自然无限赞美的同时,也表露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月球俗称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说到月亮,同学们,你们会想到什么?(本节课的开始以诗句导入本课,在优美的意境中说明人类对月球的不解和向往。)
学生1:我会想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桂树的神话故事。
学生2:李白的诗《静夜思》、歌曲《月亮之上》。
(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关月亮的诗句,唱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和讲一讲月亮的神话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后,以科学家加利略的小故事引出问题:月球上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呢?)
教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这些都充分的表明了我们对月球的向往。月亮在我们的心目中十分的可爱,尤如一块柔润的美玉挂在天边,然而1609年,科学家伽利略举起望远镜观察月亮时,事实打破了人们对月球的美丽幻想。月球上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制造“环形山”,共同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月球上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我们来造“环形山”)
学生1:我觉得月球上应该和地球上一样美丽,有许多的桂树。
学生2:我想月球上有河流和山川。
学生3:我认为月球上有许多的生命存在。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月球真正的面目。(课件出示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的照片)
教师:这张照片一定让大家很吃惊吧?原来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绿色植物,更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寂寞荒芜的世界。由于人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所以对月球的背面充满了好奇,于是在1959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拍摄下了月球背面的地形。(课件出示1959年前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拍摄下的月球背面的照片)通过观察这些照片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的认识环形山,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学生1:我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有许多像气泡一样的小坑坑。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碗状结构的小坑坑叫做什么吗?
学生2:环形山。
教师:对,我们把它称作环形山。广泛分布的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环形山又被称作“月坑”。大多数环形山呈碗口形,中间地势低平,内侧陡峭,外侧较平缓。有的环形山外围有放射状的辐射纹。你们收集了哪些有关环形山的资料?让我们一同分享吧!(学生把收集的环形山资料读给大家,如环形山的大小、数量、名称等。)
教师: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可真了不起!它是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贝利环形山,它的直径为295千米,把我国的海南岛投进去还绰绰有余。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总结“环形山”的特点。
学生1: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深浅不一。   学生2:环形山有单个的,有大环套小环的,还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它们分布杂乱无规律。   学生3:环形山数量众多,月球上大约有5万多个环形山。
(板书: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没有规律、数量众多、大小和深浅不一)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收集的资料,对月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分析出了“环形山”的特点,为在造“环形山”的活动提供环形山的成因假设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制造“环形山”。
教师:下面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环节,请同学们根据环形山的特点,小组合作运用各种方法制造“环形山”模型。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造的“环形山”最逼真,同学们加油!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所以教师的现场指导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前面的环节气氛渲染的较好,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小组分工明确,设计制定造“环形山”的方案大胆多样,构思独特,创造性的制造“环形山”模型。并且在活动中完成实验报告:(1)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的不同?(2)你认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此刻,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实践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动手制作过程,使学生轻松完成本课的实验任务。活动中,小组讨论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 ?学生享受自己动手实验,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触动了学生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提出问题,假设的提出,实验验证,结论的破译,体现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所在。“环形山”勾起了学生的激情创作,“大球、小球”,撞击深度、浅度、快速的、缓慢的各种“环形山”脱颖而出。)
教师:同学们,下面请各小组展示并说明你们制造的“环形山”模型。
第一组:我们制造的“环形山”是用手堆的方法。最大的“环形山”直径是12厘米,最小的直径是5毫米。我们还造出“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我们的梦想是将来把贝利环形山建造成月球上最大的水上乐园,让全世界的小朋友尽情游玩!
第二组:我们制造的“环形山”是用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球体,由外向内的撞击法制造的。最深的是用铅球砸出来的,深度是5厘米;最浅的是用乒乓球砸出来的,深度是3毫米;最大的是用篮球造的,最小的是用玻璃球造的。我们还造出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留下的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希望中国人也早日登上月球!
第三组:我们制造的“环形山”是根据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制造的。运用了注射器、塑料管和红色的水,现场模拟月球上的火山爆发。由于塑料管的粗细和推动注射器的力度不同,导致出水量不同,所以“环形山”的大小也不相同。
教师评价各小组造的“环形山”。(在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时,主要是以相似性来进行评价。各小组造出的“环形山”各具特色,学生异常活跃,态度严谨、认真,说说、看看、比比谁的环形山更接近,谁的假设更符合。学生通过“造山”活动,感受科学是需要经历成败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评比结束后,为优胜组插上五星红旗。目的是与学生产生“希望中国人早日登上月球,实现我们千百年的梦想”的共鸣。无不触动学生飞上月球的梦想,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第三部分提出环形山形成的假说。
教师:下面请各组汇报实验报告。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的不同?
学生1: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球体的大小不同,造出的“环形山”的大小也不同。球体大,“环形山”直径就大;球体小,直径就小。
学生2:我们还发现了,如果球体重,“环形山”就深;球体轻,“环形山”就浅。
学生3:球体用力快速的砸下去,“环形山”就深;轻轻的砸下去,“环形山”就浅。
学生4:由于塑料管的粗细和推动注射器的力度不同,导致出水量不同,所以“环形山”的大小也不相同。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看来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球体的大小、质量、下落的速度不同和胶管的粗细不同都是导致“环形山”的大小和深浅不同的原因。 
  教师:你们认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1:我认为环形山是太空中的陨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学生2:我认为环形山是月震后月球表面凹陷形成的。
学生3:我认为环形山是月球上火山爆发形成的环形山口。
学生4:我猜想环形山是外星人的遗迹。
教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持什么观点呢?下面有请我们班的小“科学迷”们为我们解答科学家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的论断。(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阐述科学家的观点时,孩子们通过自编自演的小短剧,把环形山的成因用最明了的方式表演给学生。同学们扮演成“火山大哥”进行火山喷发,或是扮演“陨石”袭击“月亮姐姐”。通过观看生动有趣的表演,同学们知道了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陨石撞击和火山爆发。)
教师: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你们通过实验,科学家的推测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环形山形成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陨石撞击和火山爆发。
(板书:环形山形成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陨石撞击和火山爆发)
教师:支持火山爆发说的科学家占17%,他们认为:月球形成于46亿年前,那个时期月球上的火山爆发的规模比较大,所以形成了直径较大的环形山口,而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月球内部已经没有从前那么热了,月壳变得越来越厚,火山活动越来越趋于平静,即使偶尔有火山爆发,其规模也很小,所形成的环形山口也越来越小。支持陨石撞击说的科学家认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缺乏空气的屏障的保护作用,陨星和陨石可以毫无阻碍的猛烈的撞击月球。而在月球形成的几亿年中,它曾经不断地受到陨星和流星的撞击。支持陨石撞击学说的科学家占83%。有关环形山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让我来考考你们!(出示有关环形山的试题,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再一次巩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1、下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     B、环形山有单个的,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分布上没有规律。    C、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都是一样的。
2、环形山形成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
A、陨石撞击 B、外星人遗迹 C、火山爆发 D、地震
第四部分课外拓展。
教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今天有三位神秘的客人要与大家见面,掌声有请他们的到来!(课外拓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位神秘的客人,由三位小“科学迷”讲解杨利伟、阿姆斯特朗和小狗莱卡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关航空航天的课外知识,来激发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触动学生追求科学境界。科学是神圣的,是付出与奉献,是顽强追求!杨利伟在太空舱的微笑;小狗莱卡的勇气;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无不激起学生对太空人的敬佩和仰慕。为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讲解“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我相信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将会永远铭记在心!)
教师:谢谢同学们,也谢谢这些为了人类的飞天梦想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英雄!今天的探索,明天的登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梦想。(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1: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像杨利伟叔叔一样棒的宇航员!
学生2:我将继续探索有关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希望我国的宇航员早日登上月球,实现中国千百年来登月的梦想!
学生3:希望将来在月球上建立许多希望小学,欢迎全世界小朋友的到来!
教师:有梦想,只要努力就会实现!祝愿你们的梦想早日实现!我们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何时在月球上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一切都将留给未来的你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在科学的太空中自由翱翔,将来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你们有信心征服月球吗?
学生(众):有!
教师:同学们再见!
六、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环形山的特点:(1)分布杂乱随机(2)数量众多(3)大小、深浅不一
环形山形成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陨石撞击和火山爆发
附:课堂教学照片:

教师讲解月球表面地形。
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
小组合作制造“环形山”。
小“科学迷”模拟陨石撞击月球。
小“科学迷”模拟月球上的火山爆发。
小“科学迷”讲解杨利伟、阿姆斯特朗和小狗莱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