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 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慰、藉”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锐、滩、鹰”等11个生字,会写“慰藉、扫荡、威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语的意思。
2.读第4—8自然段,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唯一慰藉;领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并唤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将课文读通读顺,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什么是“天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南北方各种不同形状的窗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农村,窗是怎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课题:天窗)
2.简介茅盾。(出示课件)
3.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作者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天窗为何让作者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演示来引导学生对天窗有一个初步了解,了解著名作家茅盾。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工整认真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教师巡视。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试着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讲解的生字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请同学们找出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3.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被感谢的。(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
通过找相关句子、重复读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本课内容。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语句。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巩固积累。
【板书设计】
3 天 窗
什么是天窗 天窗的魅力→唯一的慰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第4—8自然段,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唯一慰藉;领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板书:天窗)
2.问题引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2)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得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段。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最后一段来突出文章的中心问题。
二、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孩子的快乐。
1.指名读第4自然段。屋子,被关上了,天窗,却无法关上;身体,被锁住了,
想象却无法锁上!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们看到了什么?
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慰藉)
2.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师生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老师引读。
(1)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 ),你会看到( )。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 ),你想象( )。
(2)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画面?
3.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抓住“忘不了”“偷偷”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
4.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事物,用波浪线勾画出孩子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
(1)感受作者仰望天窗外的那种心情,自由想象。
(2)师生共同朗读第7自然段。
5.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小小的下着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因而,作者说——(学生接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板书:“无”“有”“虚”“实”)
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唯一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板书:唯一慰藉)
6.学法指导。
同学们,先试着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说说这两句话的表达方法。
(1)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 )可爱的星,无数像( )似的、( )似的、( )似的奇幻的云彩。(课件)
(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
以读为主,插入想象,体会文中“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通过赏析文中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三、课堂小结。
通过不断地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勾勒的美好画面,然后想象体会“小小的天窗成了你唯一的慰藉”;着重讲解最后一段,更深地体会天窗带给孩子的快乐和遐想,理解作者更深层次的哲理表达: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布置作业:利用大家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情景模仿造句,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3 天 窗
慰藉 “无”“有”
唯一慰藉 “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