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融情于景,表现了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3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2
11 军神
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 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
2
12* 清贫
本文是革命传统名篇,主要写了方志敏身为我党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1
习作:
他____了?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写人物与平时不同表现的表达效果,并照样子写一写。
书写提示: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日积月累:朗读、背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训练要素有:(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授 课
方法探究
9 古诗三首
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11 军神
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中对刘伯承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正面描写:抓住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主线,读懂描写刘伯承的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侧面描写:感悟文中着重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意志的写作方法。
12* 清贫
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9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从 军 行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有的展示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3.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朗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前提,此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此环节还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透过这两句诗,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透过“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孤城”“遥望”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读出孤寂的语气。
(4)假如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5)过渡语: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战斗时间之长。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郁的语气。
(2)指导朗读:尽管金甲磨穿了,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
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感受到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这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板书设计】